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民法典诞生的时代意涵

民法典诞生的时代意涵

民法典诞生的时代意涵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中国首部民法典,我国真正步入民法典时代。

忆往昔,囿于中华法系历来“重刑轻民”的传统,认为“对于私人间之权利义务关系与公益无涉,遂视为细故”,我国古代多为刑民一体的立法例,民法所涉之事项规定甚少。

看今朝,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确立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课题,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再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民法典(草案)完整版的“首次亮相”,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悄然开展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而这还不包括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以及前《民法通则》时代分别进行的1954年、1962年和1979年三次民法典编纂的探索。民法典的诞生来之不易,应当深刻理解和认识民法典丰富的时代意涵。

一是民法典提供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法治供给侧的有力保障。“国不可一日无法,家不可一日无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奉法者强则国强”,法治理当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而民法典的作用就在于,它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总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厦”的一面“承重墙”。民事法律的发达程度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治理水平。民事法律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包罗社会生活万象,几乎所有的民事法律活动都能够从民法典中找到指引和遵循。民法之治是私法之治,通过民法典型构社会生活私领域的理性化气质,其能够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有效的法治供给,必将成为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化解方案中民事法律侧面的“指导手册”。

二是民法典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的《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更是84次提到了“人民”二字。《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法典的编纂深刻表达了对人文的关照,闪耀着“人”的光辉。一方面,我国法律的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人

大代表由人民依法选举产生,代为行使人民的权力,是人民心声的“发声筒”和人民意志的“显示器”。另一方面,民法典草案广泛、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凝聚共识,共收到来自网民提出的数十万条意见,这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空前的立法参与度,是人民主人翁地位的生动写照。此外,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是国家真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更是百姓日常行为的“穿衣镜”。“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法典就是私主体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人格权独立成编、完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保护“头顶上的安全”、虚拟财产保护等等都是民法典(草案)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的具体体现。

三是民法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安天下,德顺民心”。民法典是有“温度”的法典,实现民法典“温度”的传导,就必须将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融入到严谨有序的规则中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事立法的融入,则是确保民法典拥有鲜明中国“温度”的前提和基础。民法典之所以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的自身价值实现“无缝对接”,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典的民生导向的一致性。

一方面,民法典在开篇第一条就立场鲜明地提出法典的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