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

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

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
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据1882年中朝之间签订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第七条,中朝之间正式开设定期航线。此定期航线对中朝贸易产生了压倒性影响。具体而言,此航线不但使中国能够奠定在朝鲜渗透经济的基础,而且对华商在朝鲜市场扩大商权起决定性作用。与此相对,此航线在朝鲜商人中产生影响甚微。其结果,定期航线使两国贸易进入不平等贸易时期【摘要题】社会·经济

【关键词】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定期航线/中国商人/朝鲜商人

【正文】朝鲜华侨与南洋华侨之间最显著的不同点,是他们在朝鲜扩大商权的过程中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援。当时清政府为了支援中国商人经商,还推行了如下政策:1. 中朝两国的海关合并。2. 朝鲜电线敷设权的先占。3. 定期航线开设的支援。4. 驻朝鲜总理袁世凯对中国商人的庇护。5. 对朝鲜借款的专担。以这些清政府支援政策为基础,不久,中国商人在朝鲜市场中占据上风。在这些支援政策当中,尤其是定期航线的开设与中国商人切身利益相关。故本文选取朝鲜开港后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这一时间段,就中朝定期航线开设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对中朝贸易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略作分析。(注:关于近代中国与朝鲜的贸易状况最早的探讨是由何炳贤先生写的《中国的国际贸易》(载《民国丛书》第一编,第38种经济类,上海书店根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1989年版)。何先生关注从1882年到1934年间中朝之间的贸易额和交易商品种类。中国大陆学者杨昭全先生写的《朝鲜华侨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则包含了近代朝鲜华侨的情况。当时在朝鲜华侨当中大部分是商人。在这本书中,杨先生按照商人的籍贯、行业分类介绍。高伟浓先生写有文章为《19世纪80年代中朝外交和贸易体制的演变》(载《朝鲜学论文集》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他简略地介绍在中朝之间宗藩关系下实行的朝贡贸易的内容和《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的签订背景,并简要说明该章程的内容及它包含的意义。在台湾方面与本论文有关的著作有两种。一个是由张存武先生写的《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版),另外一个是林明德先生写的《袁世凯与朝鲜》(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再版)。张先生的书详细地介绍中朝之间陆路贸易及其中朝鲜红参所占的意义,但忽视从《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以后增加的海路贸易的趋势。林先生的书叙述袁世凯赴韩以后不但干涉朝鲜的内政与外交甚至操纵其财政与经济的事实。在韩国方面与本论文有关的著作也有两种。一个是由金锤圆先生写的《近世东亚细亚关系史研究》(汉城,慧眼出版社1999年版),另外一个是由罗爱子女士写的《韩国近代航运业史研究》(汉城,国学资料院1998年版)。金先生的书详细地介绍《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的缔结背景,在朝鲜的立场上又深度地分析该章程隐藏的意义。罗女士的书简要地介绍该章程以后中朝之间定期航线开设的背景及其经过。)

一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

顽固守旧的中国于1882年改革对朝鲜的宗藩贸易体制,进行宗藩体制下的自由通商贸易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各国尤其是日本对于中国的东北屏障朝鲜的侵略,动摇了中国对朝鲜长期以来进行宗藩贸易的基础——中国对朝鲜的宗主地位。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迅速东渐,给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建立的华夷体系宗藩制度以直接的打击。华夷体系宗藩制度的彻底崩溃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去最后一个、也是“班列属国首位”的藩属朝鲜之后。朝鲜毗邻清朝的发祥地东北,陆路上是中国东北国防门户,海路上又有屏蔽京畿的作用,与中国唇齿相依,是华夷体系宗藩制度的核心国家之一。邻近的俄、日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觊觎朝鲜已久,成为清政府的隐患。俄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与英国对抗,争夺世界霸权。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打破了俄国从西南面取得出海口的希望,只好积极向东方发展,争夺亚洲东北角,寻求一个不受限制的港口。俄国对亚洲及太平洋的侵略野心极大地刺激了在这一地区同样有利可图的日本。与朝鲜隔海相望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又很快走上了极富侵略性的天皇制军国主

义道路[1] (p198)。它制定了夺取朝鲜作为通向中国东北地区的桥梁的“大陆政策”。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日本获得与中国“比肩同等”的地位,为打开朝鲜大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借换约之机,日本探知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的实际内容:“中国对于朝鲜,虽与册封与正朔,然其内治与和战,皆朝鲜自主,与中国无关。”朝鲜“只要循守册封、贡献例行之礼节,此外更与国政无关”[2] (p145)。日本政府乘隙而入,1876年2月,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率先打开了朝鲜的大门,该条约第一条就言明“朝鲜国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平等之权”[3] (p9),强调朝鲜的自立,否定对清朝的宗藩关系。 1871年的《中日修好条规》,确立了日本与清朝比肩同等之地位;1876年的朝日《江华条约》,又确立了日本与朝鲜同为平等国家的权利。这两个条约无形中宣布中国与朝鲜同为平等的自主国家,以条规的形式否定了中国与朝鲜间维持长达二百余年的宗藩关系,给中国的宗藩体制以巨大的打击,动摇了中国与朝鲜间宗藩贸易的基础。可悲的是,对于日本政府公然否定中国的宗主权,清政府竟没有一个明确的表示,默认之而浑然不觉。清代中朝之间有三地边市贸易。三地指中江(位于今辽宁丹东与朝鲜义州间的鸭绿江上的江心岛)、庆源和会宁(在今朝鲜咸镜北道)。三地边市贸易实际是两国有关当局组织管理下的年度商品交易会。由于其行政管理极为刻板,全然不顾市场规律,所以,物资的畅滞、价格的涨落、集市的长短等等,常常与人为的规定相左。如以非官定商品入市,限外人参市为特征的私市(朝鲜称后市)的出现及其合法化、扩大化便是明显例证[4] (p169~195)。到后来,边市贸易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特别表现在朝鲜官府把官市的负担(一切排场、接待、市管人员耗支等)转嫁给人民,加深了民众苦难。会宁、庆源二市在19世纪70年代,由于“官吏管理不善,民不堪命”,人民纷纷逃入俄境,计有万人之多。另外,每年开市,都由两国派人前去,人、马、粮草的供应,极为繁苛。有鉴于此,1881年,鱼允中来华时,就向李鸿章力陈斯市之弊,要求罢却,以便朝鲜招还逃境的人民。李鸿章向督办宁古塔等处防务的吴大澄征求意见,吴也认为如停此市,对吉林地方无损。他建议在近百里之内,让民间自相交易。这样,朝鲜可省浮费。李鸿章认为这是个“有益无弊”之法[5] (p987)。

二中朝定期航线的经过

1882年9月,朝鲜政府为了对壬午兵变(注:在1882年6月,对日本式军制的采用与闵氏政权感到不满的旧军队引起的骚乱。)平靖表示谢意,并要求大院君的早日回国将陈奏正使赵宁夏和副使金宏集派遣到中国,他们提出‘善后事宜六条’(注:六条就是定民志、用人才、整军制、理财用、变律例、扩商务。)后,正式要求与海关有关的外国顾问和借款的提供[5] (p910~917)。清政府采纳这些要求,所以既选派穆麟德赴朝鲜又和朝鲜政府签了招商局和矿务局给朝鲜提供50万两借款的合同。这时,招商局以获得朝鲜通商口岸的租借权为提供借款的代价[5] (p967~970)。几天后签订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的第7条规定了为海路通商的便利开设招商局轮船的定期航线和认可清兵船的来往、停泊在朝鲜的各处港口。这条内容是:两国驿道向由栅门陆路往来,所有供亿亟为烦费,现在海禁已开,自应就便听由海道来往。惟朝鲜现无兵商轮船,可由朝鲜国王商请北洋大臣暂派商局轮船,每月定期往返一次,由朝鲜政府协贴船费若干。此外中国兵船往朝鲜海滨游奕驶泊各处港口以资捍卫,地方官所有供应一切豁除。至购办粮物经费,均由兵船自备。该兵船自管驾官以下与朝鲜地方官俱属平行,优礼相待。水手上岸由兵船官员严加约束,不得稍有骚扰滋事[6] (p406~407)。可是,招商局轮船的定期航线没有立即开设。因为壬午兵变时派到朝鲜的清兵3000名还驻在南阳湾的马山浦、汉城、水原等地,所以一直有清朝的兵船往来。华商亦是搭乘这些兵船前往朝鲜,所以开设招商局轮船的定期航线并不紧急[7] (p49)。清政府承诺的定期航线的开设,直到1883年11月朝鲜统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清朝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局之间签订了《轮船往来上海朝鲜公道合约章程》才实现[8] (p5~7)。清政府在章程中写明清和朝鲜之间公函输送,其主要目的是要向朝鲜表现出作为宗主国的权威。朝鲜的立场则是为了振兴贸易并增加税收

要开设中朝之间定期航线[8] (p18~19)。朝鲜的立场反映了当时交涉的朝方实际工作人物德国人总税务司穆麟德的看法。该章程使招商局能确保本身的有利地位,因为按照需要随时可以由朝鲜政府支付来往经费,如果发生亏损则从仁川海关税入填补。在这样的条件下,从该月起在上海和仁川之间的航线上,招商局开始每月一次派遣富有号航行。同年12月,清政府以防止亏损和增加朝鲜海关收入为理由与朝鲜又签订了续约。其内容是将上海一仁川之间的航线扩大到上海—烟台—长崎—釜山—仁川之间,以使其能连接日本、朝鲜的主要港口[8] (p19~20)。那时候,因为很多中国商人到长崎来将金巾等商品贩卖给日本商人,所以清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中继贸易上的利润才变更航线。从那时候起,清政府不只为了政治上的目的,更为追求实际利益,以奠定在朝鲜渗透经济的基础。这点与该年10月派往朝鲜的总办朝鲜商务委员陈树棠在汉城设置公署,在仁川、釜山、元山等口岸设置分署,以使华商准备商务振兴策的事实大有关系[9] (p194)。但是,招商局轮船富有号在1883年11月、12月、1884年1月,只来往3次就中断了。因为中法战争爆发,富有号也跟别的招商局轮船一样遵奉南洋大臣的特命被台湾的海防厅征用[8] (p57~58)。其后,招商局以朝鲜通商口岸的贸易不畅导致轮船经营上的亏损为理由,建议中断航线,朝鲜政府也同意,于是轮船来往完全被中断了[8] (p124~126)。可是,笔者认为,不过三个月的时间,轮船来往被中断的更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清与朝鲜之间贸易的不兴旺,而在于招商局的内部因素。招商局从1883年受到上海金融恐慌带来的影响,遭逢经营上的问题,因此在1884年7月,终于暂时卖给美国旗昌洋行[10] (p26~27)。从80年代开始,中国商人开始对朝鲜进行以出口英国棉织品为主的中继贸易。由于中国商人直接从上海将英国棉织品出口朝鲜,而日本商人则需要将棉织品先从上海运至长崎和大阪,然后再出口到朝鲜的釜山等口岸,所以尽管日本的中继贸易得到本国金融机构的扶持和政府开设定期航线等多方面的优惠,但在价格上较之中国仍处于劣势。这是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对朝鲜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1884年1月,中朝之间的定期航线停止后,中国商人搭怡和洋行轮船南升号来往。因为这艘船的费用低廉,所以中国商人比日本商人有价格优势而可以扩大销路[7] (p115)。可是没多久南升号也以亏本经营为理由,在1885年1月停止航线[11] (p69)。1885年3月,德国的世昌洋行也开设了上海—仁川之间的定期航线,可是仅维持6个月就停止了。因此,在仁川居留的中国商人为运送进出口商品不得不用日本三菱公司的轮船。所以日本商人能再度垄断朝鲜口岸贸易。在日本航运业方面,三菱公司起初独占市场,后因共同运输公司创立,二者互相竞争,船费降低,导致了两家公司的经营恶化。因此,日本政府劝其合并,创办了日本邮船株式公司,事在1885年9月[12] (p49~62)。日本政府使两家公司合并而创办巨大航运公司的根本目的在于抗衡当时在日本做贸易活动的众多外国轮船,同时也意在能随时输送它的军队到朝鲜以抵御在朝鲜剧增的清政府的影响力。中国商人除了利用不定期帆船以外,只能依靠日本邮船株式公司的轮船。但是,日本邮船株式公司在仁川支店对待中国商人态度恶劣,船费又太高,华商对此相当不满。当时在仁川居留的中国商人获得‘汉城开栈权’后,与日本商人关于进口品贩卖权的竞争初现端倪,华商非常需要中国轮船的来往。因此,仁川居留的中国商人从1887年开始向袁世凯要求派遣中国轮船。可是,清政府以维持定期航线的费用太多为理由拒绝他们的要求。但是过了不久转变形势的事件发生了,1887年7、8月间,中国商人在利用日本邮船株式公司的轮船时,丢失了他的丝绸。中国商人向日本邮船株式公司在仁川支店要求赔偿,可日方采取回避态度。这事件使中国商人、袁世凯、朝鲜总税务司墨贤里非常愤怒,他们向李鸿章再次强烈地要求派遣中国轮船[13] (p313~315)。袁世凯认为朝日贸易振兴的后盾在于由日本政府支援维持的定期航线。另一方面他也认为开辟中、朝间的定期航线对维持宗主国体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在朝鲜掌握各种商业利权时不可缺少的手段。因为和定期航线有关的在仁川居留中国商人的要求不但符合袁世凯在朝鲜商权扩大的政策,而且清政府也承认开设定期航线的重要性,所以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有了清政府和在朝鲜居留中国

商人的支援,招商局轮船的来往才能实现。这时清政府要派遣的广济号的航海费用被估计一天160元即一年57000元。这么多费用如果只能依靠水脚收入的话,不合算。所以清政府答应了每年17000元由江海关道和东海关道来补充[5] (p2597~2598)。还有,为防备清政府支援不力,招商局与要利用这航线的华商签订了密约。该密约的内容如下[13] (p317~318):1. 为了对付搭载货物不够时,一年保证12000元水脚费。结算时,水脚费不够就由商人来补充其不足额,水脚费超过则由招商局受领其超过额。2. 严禁搭载货物在日本轮船等外国轮船上。违反者,应该付日本轮船水脚费的1.5倍的罚款。3. 合同的有效期为一年。这样的密约使中国商人在一年的合同期间不但提供水脚费而且只用招商局的轮船。在1888年3月,从招商局轮船广济号开始派遣上海—烟台—仁川之间的定期航线。从此,以东亚最大的机制棉织品集散地上海为据点,中国与朝鲜之间全面地开始直接贸易。

浅谈大国谋略

浅谈大国谋略 我想很多人都对大国间的战略,关系的演变,还有国际关系变化,及未来的趋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男孩子。当然我也不例外了,因此由于我的热爱,《中国近现代史缟要》这门课及老师的启发,在过去的这多节课中,经过老师真实生动的讲解,对好多重大历史事件中一些细节的解密,让我对那些事件的发生,变化及后果有了更真实更科学的认识与了解,还有老师同大家的探讨,及个人看了一些课外书籍后,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尤其,大国间的谋略给了我极大的感触,因此在此浅谈一下我个人的想法。 首先,我先谈一下我看过的一些书籍的内容:大体是从一战时期讲起,谈了一战之前的国际关系,然后着重讲了几个大国间的斗争,尤其分析了德国的策略,及德国开国元勋——“铁血宰相”俾斯麦,让我深感佩服。然后讲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各国采取的战略,及各国的发展,紧接着分析了二战之前的国际关系,及希特勒的上台,及希特勒采取的战略,还有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讲了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巨头,其中丘吉尔的一句堪称经典的名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反映了这些伟人清晰冷静智慧的头脑。然后讲二战后的新的国际格局,“北约”与“华约”进行的冷战,及我国解放战争后的努力,还有我们的抗美援朝战争,同时书中也对每个时期的国际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对大家疑惑和误解的事情进行了解密分析,尤其对朝鲜战争,对斯大林个人,书中根据大量史事,从多方面给我们客观真实公正的进行了讲解,改正了我们的固有的,片面的看法,还原了真实。内容还包括我们新中国的外交,其中也对中俄美大国的几位领导人进行了分析,及他们的性格,功过等,分析了国家间微妙神秘的关系等等。个人觉得那些书中大概就从这些方面来讲了近现代的一些重大事件,及这些事件中大国间的相互博弈,最重要还有从而体现出的大国谋略。 而在此时对我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缟要》的这门课也即将结束,我个人也确实觉得自己很有感触,还有通过那些书籍,尤其让我觉得大国间的谋略,跟好多因素都有关,比如有一个能时刻洞察世事,能巧妙利用各国间的微妙关系,来处理本国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的领导与决策者是相当重要的,当然还跟这个国家的民族有着很大关系等等,但在此就让我谈谈令我个人感受最深刻的领导者的“大国谋略”。

浅论军机处

浅论军机处 08历史戴娟【摘要】“军机处”是清代实际的最高政治机构,是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办理各种机要大事的机构,是君主绝对专权的产物。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参与军国大政,但其作用是为保障君权的发挥。尽管它对军国大事并没有自主权,但它仍旧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军机处;承旨办事;君主专制 【Abstract】"Grand" is actually the highest political body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emperor directly adhering to the wishes of handling a variety of confidential affairs of the institution, and itis the product of an authoritarian monarchy absolute. Grand Council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marks a sign of imperial power reached its peak, as the emperor's secretary institutions that participate in the military affairs of the National Assembly, but its role is to protect the monarchical power play. Although it is not the military, and major affairs of state autonomy, it is still an important part of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history. 【Key words】Grand;Law;Monarchy 军机处是“办理军机事务处”的简称。雍正即位后,为进一步加强皇权,剥夺诸王的权利和防止权臣的出现,将原用来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的军机房保留下来,并逐渐让它处理机要,发展为清代政局中的中枢机构。军机处始终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无论是起草诏令还是诏令的传发与实施,其决定权都在皇帝,军机大臣尽管参与机密但只是充当机要秘书这样的办事人员。由于军机处的功能恰恰迎合了皇帝集权的需要,因此军机处自雍正朝设立以来就一直保留下来,在这期间仅在乾隆即位之初将其废除,但很快发现缺少军机处给办事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在乾隆三年又重新设立军机处,直到宣统帝成立“皇族内阁”才被废除,历时近两百年。 了解清朝的历史,军机处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史学界对军机处的相关问题已有很多研究,本文将从军机处成立的时间、原因、人员构成、权限等诸方面进行论述。 一、军机处成立的时间 关于军机处成立的时间,学术界历来有不同观点,有雍正十年说、雍正八年说、雍正七年说、雍正四年说,清代学者赵翼更是采用了更为模糊的说法称其为在“雍正年间”设立:“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浦值者多,虑漏泄军机,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①但是各学者在观点提出之后又能找到与其观点相矛盾的史料,或者提出的观点没有相当充分的史料的辅助。就十年说而言,《清史稿·职官一》:“雍正十年……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②但同样在《清史稿》中又有与前一句相矛盾的话,《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机处。”③现在,已少有人坚持十年说。 现在,一般认为雍正七年说较为可信,并认为雍正十年三月是颁发印信和更改名称的时 ①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07页。 ②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十四,志八十九《职官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2页。 ③赵尔巽等:《清史稿》,表十六《军机大臣年表》,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62页。

浅谈中朝关系

浅谈中朝关系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9班李奉 摘要 中国做为朝鲜的近邻,在历史上对朝鲜关照有加,关键时刻为朝鲜不惜“赴汤蹈火”,提供过许多的帮助,做出过许多巨大的牺性。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朝鲜似乎对来至中国的恩惠并不领情,甚至在中朝关系上,常常干出一些忘恩负义,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导致中朝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好的影响。 关键词:帮助;忘恩负义;影响 新华社平壤2月6日电(记者高浩荣张滨阳)今年的“中朝友好年”将成为一幅美丽的长卷画,向世人展示中朝传统友谊的巨大生机、深厚底蕴和时代风采,将为两国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和富有成效的合作提供一个大舞台,同时也将为中朝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新的希望,有力推动中朝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1,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晓明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本条报道指出中国和朝鲜素两国来就有着非常友好的关系,而且定期还有着“中朝友好年”,还会在以后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个人觉得这个报道是相当片面的,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的,这其中存在不小的问题,难道实际上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有表面上这么融洽吗?难道朝鲜真的从心底里很感谢我们中国为他们做的一切吗?难道朝鲜愿意一直把中国当成他们的老大哥么?难道朝鲜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中国为朝鲜所做的一切吗? 朝鲜虽然作为同新中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在一些事情上也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但是在历史上,从以前到现在,朝鲜却是经常忘恩负义,做出了不少伤害中国和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导致了中朝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好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中国给予了朝鲜如此多得帮助,做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而且就当今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比朝鲜要好,和中国处好关系,对朝鲜有着很大的帮助,那么朝鲜为什么要忘恩负义,去做出一些破坏两国人民感情和两国整体政治关系的事情呢?通过查阅相关信息,以及结合自己的一些看法,个人认为朝鲜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分别是历史纠葛、领土纠纷、治国差异。 从中朝两国的历史纠葛2看:历史上朝鲜曾长期是中国的附庸国。朝鲜的第一个王朝,是由汉族于公元前1050年所建。朝鲜的国号也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长期以来朝鲜对历史上中国对该国的帮助、支援甚至作出的很大牺牲避而不谈,却对曾经的附庸经历耿耿于怀,怨恨在心。 从中朝两国的领土纠纷看:长期以来,中朝两国在长白山、和间岛的归属权上存在分歧3。长白山天池座落于中朝边界,历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朝蜜月期,朝鲜以天池是伟大的金将军革命事业的发源地为由,提出分长白山天池一角的要求。中国为了照顾两国关系,就将天池一半和分水岭东侧的三座山峰划给了朝鲜。后来,朝方得寸进尺,继而对整个长白山提出领土要求。除领土纠纷外,中国与朝鲜存在着黄海大陆架4的争议。中朝两国有300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区;中韩两国有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此外,中韩两国在东海还有12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中朝、中韩之间领土、领海争议面积达2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朝鲜半岛的面积。主权纠纷是国与国之间,最敏感,最难以调和的矛盾。是引发国与国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 从朝鲜的治国理念上看:现在朝鲜治国的两大基本原则是金日成创立的“主体思想”和其子金正日提出的“先军政治”。此外,金日成还以“主体思想”为幌子,大搞个人崇拜。篡改朝鲜战争和中朝关系历史,删除了教科书和官方通讯中关于中国志愿军参战的事实,淡化、抹杀中国志愿军的作用,将中朝人民共同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据为已有。中朝两国被誉为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朝关系及展望

中朝关系及展望 中国和包括今天南北两个朝鲜在内的整个朝鲜的关系,源远流长。远的不说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更和朝鲜密切相关。让我们中国人痛彻心脾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从日本侵夺朝鲜开始的。结果,应朝鲜政府之请出兵朝鲜的清朝军队,在平壤不明不白地让借机侵入朝鲜的日军占了上风,之后清军的北洋水师又在海战中全军覆没。软弱的中国清朝政府不仅损兵折将,还要赔日本银子,还被迫割让了台湾。 此后的朝鲜和中国,先后都投入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斗争了几十年,终于打到日本投降了,朝鲜半岛却分成了两半。是谁分的?不是朝鲜人,也不是韩国人,是一个美国人。他随随便便这么一划,就出来了这条三八线。虽然当时仅仅是作为苏美军队的临时受降分界线,但后来却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的格局中变成了朝鲜半岛南北分治的政治分界线。而这个格局,显然是三八线两边的朝鲜人都很难以接受的。虽然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1948年先后成立,使得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政权,但是南北双方都想完成半岛上同一民族的统一大业--甚至不惜诉武力,摩擦不断,最终酿成了内战。虽然南北双方矛盾尖锐对立,但在完成民族统一的意愿上是具有同一性的:都不甘于充当强权政治棋盘上的棋子,都要对强者决定弱者命运的国际强权政治实行反抗和挑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朝鲜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一。不到一年之后,就爆发了朝鲜战争。这场原本属于朝鲜民族内战的战争因美国军队率先介入而转化成为一场有20个国家和地区军队卷入的国际局部战争,而且因美国军队兵临鸭绿江边危及了新中国的安全,迫使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援朝,成为这场国际局部战争中冲突的一方。 抗美援朝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金日成也是我这个年龄的中国人最早知道的外国领导人之一。我听说在我们棉布供应紧缺的时候,朝鲜的维尼纶帮助了我们。那时候,朝鲜是我们的"哥们儿",而韩国是敌视我们的。 可是,逐渐的,我开始感觉到这个"鲜血凝成的"友谊并不那么单纯,而是疙里疙瘩的。好像我们中国老是有些人对朝鲜不高兴--先是不高兴他们不赞成我们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不高兴他们不赞成我们的改革开放,现在更不高兴他们一个劲地在那里试验核武器,搞得东北亚的人和全世界的人都不得安生。有些中国学术界的人甚至把中国派志愿军出兵朝鲜抗美援朝,都说成是中国"上了金日成的当",对朝鲜的"主体思想""先军战略"等等一概嗤之以鼻。 与此同时,中国在1992年和韩国达成了建交协议。韩国不再是我们的敌国了。两国关系17年来不断升温,按照官方的说法,已经从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相形之下,虽然中国和朝鲜也保持着高层往来,也有文化交流,特别是《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还有效力,至少继续有效到2021年,但是与中韩关系相比,中朝关系明显冷清很多。两国贸易以边境贸易为主,只有中韩贸易量的零头。对于朝鲜核试验的问题,中国官方谴责的调门也愈来愈严厉。总之,从我个人的感觉,中国和朝鲜虽然建交以来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关系--历史让我们血流在了一起,《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也让我们两国成为盟友,但是中国官方和媒体造成的舆论,尤其是中国竟然认可了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已经让这鲜血凝成的友谊大大降温。 反观中国与韩国建交以来,关系已经上升到"战略合作伙伴",虽然中国奉行和平外交,也确实主张与朝鲜半岛任何一方的交往都不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但是这些年来对南北朝鲜的实质性交往,一冷一热,对比实在鲜明。 朝鲜自从进行了核试验,就成了大逆不道的"挑战者",被说成是挑战了半岛、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安全。 中国一贯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金日成在世时,也曾与韩方达成过实现半岛无核化的共识。但是,朝鲜从无核到有核,只是表象,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追根溯源。事实已经证明,谴责

高考历史真题与调研题组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考点7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2014年题组 1.(2014·上海单科·33)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 A.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 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 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 【考点】康乾盛世(上)——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军机处起到了跪授笔录,上传下达辅助皇帝的作用,但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信息,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下面单立的一个机构,其下并不包括内阁、六步等,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准确地反映了图中的信息,故C项是最佳选项;因为军机处起到了跪授笔录,上传下达辅助皇帝的作用,所以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但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信息,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答案】C项3分,A、D项1分,B项0分 2.(2014·海南单科·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 【解析】材料反映是中央权力机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 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清朝贵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故C项错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3年题组 1.(2013·山东文综·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浅谈中韩关系

浅谈中韩关系 摘要:中韩建交24年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由于韩国强势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使得东北亚区域的安全形势更为复杂、难于解决,而中韩关系也跌到历史冰点。本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韩之间的关系变迁,阐述了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现状。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要清醒认识两国发展态势,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关键词:中韩关系;萨德系统;历史文化;解决途径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六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亚洲已然崛起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而中韩作为两个地区大国,自于1992年8月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迅速发展。中韩不断开展高层往来,增进互信共识,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 在政治方面,中韩两国近年来越来越感觉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彼此为解决地区问题开展密切合作。中韩曾合作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韩同是东盟地区论坛的对话伙伴,参与“10+3”会谈,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经济发展。在经贸合作方面,目前,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据统计,中韩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近60倍。在文化交流方面,以韩国电视连续剧、流行音乐、游戏、服饰为代表的“韩流”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据分析,“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就达33亿美元。同时,在韩国也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中国热。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然而近期以来,由于美国、韩国强势宣布联合部署萨德系统,使得韩国开始引火烧身,中韩关系也出现了动荡,如今这股风波还在一路蔓延。接下来将分别从中韩历史关系和现状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来维护国家安全。 二、中韩历史关系发展 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历史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中韩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是中国通过海上与之交往最早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中韩交往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与山东半岛有关联,历代山东人为中韩文化交流和中韩 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江华岛事件后中朝宗藩关系的走向

试探江华岛事件对中朝宗藩关系的影响 2011111110000165 杜宇 摘要中朝宗藩关系是东亚宗藩朝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清代前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清末随着东亚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作为“宗主国”地位的衰落,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也开始嬗变。1875年江华岛事件及《江华条约》的签订,不仅首次以近代条约否认了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还使得朝鲜与清朝之间的宗藩交往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中朝宗藩关系也由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逐步走向破裂。 关键词:中朝宗藩关系江华岛事件影响 宗藩制度是古代中国王朝的重要外交手段,是封建时代时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既不同于国家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有异于近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宗藩关系中,藩属不需要向中国缴纳赋税,中国也不派官吏到藩属任职,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藩属又不是完全独立的。在这个体系中,中国处于“天朝”、“上国”的地位,亚洲诸国位于“藩属”、“下国”境地,循尊卑之例;亚洲诸国新王登基,需“天朝”册封,方成正统;依上下之别,亚洲诸国需定期向“上国进献贡品,以示臣服;彰大国风度,中国则以回赐朝贡、保护藩邦为己任。中国与朝鲜就是这种宗藩关系的典型,但是在清代随着东亚国际情况的变化,中朝关系也出现了嬗变。 一、清代前期的中朝宗藩关系 中国与朝鲜正式建立宗藩关系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朝鲜李朝的开国者李成桂受到了太祖的册封,朝鲜成为了明朝的藩属国。后金崛起后,一直对朝鲜虎视眈眈,1627年其与朝鲜达成了“平壤之盟”,这个盟约是“后金处处仿明例要求朝鲜称臣纳贡,只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对朝鲜行使册封、赐印、颁行年号的权力,以及正式确立君臣之礼等,姑且称之为‘半藩属关系’”11636年后金改国号大清,派兵攻打朝鲜大获全胜,当时朝鲜国王李倧被迫无条件的接受了《南汉山城规则》,清朝与朝鲜的宗藩之礼告成,清朝接受了明朝的外交原则和外交关系,继续和发展着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在结构制度上与明朝大体是一致的,清朝在1637年与朝鲜订立议和协议时,已明确定下规制:“册封、奉正朔形式,岁时贡献表贺,往来礼仪,一如明制。”2大清会典和礼部规章中,除册封与朝贡两项外,其余所载甚略,两国往来都照成例办理。清朝前期,中朝宗藩关系基本上是和谐发展的,并呈现出了新的景象。 政治上,中韩两国相互地位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而中国的皇帝与朝鲜国王是君臣关系,其君主不能称皇帝,只能称国王;王妻不能称王后,只能称王妃;国王长子不能称王储,只能称世子。朝鲜的国王或世子等必须接受清朝的皇帝册封之后,其地位才正式确立。开始朝鲜是每年朝贡四次,顺治帝时改为每年一次,在正旦元旦进行,然而,以进贺、谢恩、进香、问安等名义来的使者,也 1宋慧娟.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2《清太宗实录》卷33,崇德二年正月戊辰条。

朝核问题:国内研究综述

序言:朝核问题概念界定:冷战结束以来,朝鲜通过几次核危机使朝鲜半岛核不断扩散地问题,影响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利益攸关方主要有中国、美国、朝鲜、日本、俄国。 展开研究的意义 正文分阶段变化原因每一阶段主要的研究问题与前一阶段相比的优势不足 第一次朝核危机1992年至1994年 第二次朝核危机2002年布什上台先发制人政策、邪恶轴心国2003年推出核不扩散协议2003年6月18日朝正式宣布朝为有核国家8月27日中国组织六方会谈成为解决危机的会谈 第三次朝核危机2006年朝第一次试爆核武器2007年重返六方会谈 第四次朝核危机2013年特点上中国政策转变——支持对朝的制裁 主要问题: 描述性问题朝核问题的实质与症结、朝核问题的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大国关系的影响(对中国对中美关系中朝关系中美朝关系) 朝核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解决态度、处理措施六方会谈2003年中国六方会谈对解决朝核危机发挥的作用 解释性问题朝核问题产生的原因 价值判断性问题朝核问题的未来走向、前景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朝美两个关于朝核问题的政策前景 关于中国在朝核问题中的政策选择以及角色 六方会谈对解决朝核危机是否有用、发挥的作用、前景探析 朝核危机产生的原因 朝核危机与朝核问题的关系 "第一次危机爆发于1993年3月,第二次危机爆发于2002年10月"这两次核危机的爆发虽然间隔了几乎10年。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以中国为主导的六方会谈成为解决朝核危机的重要平台。 克林顿政府经过两次政策调整,最终确定了对朝的全面接触政策,朝美关系一度很是接近,第一次朝核危机得以化解"小布什政府第一届任期对朝奉行/鹰派接触0政策,虽说也还坚持接

浅议清朝军机处的发展及其影响

浅议清朝军机处的发展及其影响 张绪云 (2009031206)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军机处,清代官署名。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它创立于雍正八年(1730),结束于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的成立,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是了解清朝历史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军机处职权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Qing Dynasty imperial military council Zhang Xuyun (2009031206) (Qianna Nationality normal school history and social culture department, Guizhou Duyun 558000) Abstract:Imperial military council,Qing Dynasty officer signature.Was the center power institution of Qing Dynasty mid and late part,it established in Y ongzheng in eight (1730),finished in Xuantong in three (in 1911)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ponsibility cabinet,establishment of imperial military council was the Chinese feudal society imperial authority achieves the symbol of crest. The imperial military council is understood that Qing Dynasty history essential part, also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in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history. Keywords :Imperial military council;Terms ;Military minister;King and Council of Ministers;Cabinet 在清朝统治中国260余年里,清世宗(雍正)一朝仅13年,是比较短暂的;然而,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清朝的中枢决策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日益衰亡,内阁成为“内曹”,而办理军机事务处成为中枢决策机构,军机大臣乃至军机章京成为中枢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卿会议依然如故,其他的奉命而行的各种决策形式同样依旧保持,军国机要的军机大臣与日常庶政的九卿会议,两者成为重要决策群体;高宗(乾隆)即位之后,一度裁撤军机处,后又复设。至宣统三年四月,建立责任内阁,再度裁撤军机处,至此退出历史舞台。军机处自始自终,历时180多年,在清朝中后期的中枢决策影响甚大。本文将从军机处的发展变化中,探究其作用和影响。

从中国单方面援助看中朝关系走向

从中国单方面援助看中朝关系走向 「摘要」:中国对朝鲜的援助自从抗美援朝开始,至今仍未断绝。其中包括粮食、药品、资金、技术、国际支持等不同的形式。1961年7月11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北京签订,同年9月10日起生效。《条约》决定双方根据国际主义原则,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一方受到武装进攻,另一方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双方不参加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行动或措施;发展经济、文化、科技合作,给予经济、技术援助等。将援助朝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了。虽说是友好“互助”,可是从一开始似乎就是中国的单方面援助,而朝鲜则是一味的接受。近几年中朝之间关系不断波动,国内要求取消对朝援助的呼声也很高。中朝两国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本在此浅做探讨。 「关键词」:中国朝鲜单方面援助国际关系 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中心,对我国而言有着重要战略地位。朝鲜作为朝鲜半岛的国家之一,与中国山水相连,有着 1300 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是中国安全和对外战略的要冲。中国与朝鲜一衣带水,两国均有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同时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皆属于东方文明。朴实、勤奋、自强、自立与和谐相处是东方民族的共同特点。在中朝两国交往的千年历史中,无论是从文化方面还是经济方面中国对朝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近代开始,中国共产党与朝鲜共产党关系就密切了起来,并对朝鲜伸出了援手。中国共产党员在建党前夕就接触过朝鲜革命者,毛泽东与何叔衡在湖南长沙与朝鲜革命者共建“中韩互助社”。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1921年到1945年对朝鲜独立运动更是做出了巨大的援助。1926年朝鲜共产党代表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讨论中国革命时 说:“朝鲜革命运动得到了中国革命运动最广泛、最积极的支持”。②在1953年的侵朝战争中,中国更是倾力而出,抗美援朝;在成功的将美帝国主义驱逐出朝鲜境内后,中国又在国内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援助朝鲜战后重建。一直到今天的朝核问题,中国依然坚定不移的站在朝鲜这一边,坚持相信“朝鲜半岛无核化”,③中国对朝鲜的援助情况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是中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中国 ① [日] 金正明:《朝鲜独立运动》(二)东京原书房1957年版,第289页。 ②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5-247页。 ③ 姜龙范:《朝鲜半岛核问题———朝核问题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东疆学刊,NO.3 Jul .2007。

第四课 军机处的设立

第四课军机处的设立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一章第四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点:了解清朝初年的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理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性质,理解康熙时期南书房的特点,掌握军机处的职能及对加强君主专制的意义。(2)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理解基本史实,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史料,分析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2)阅读课本,了解清朝初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3)小组谈论,认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总结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军机处的设立,对加强君主专制的意义,能举一反三,联系以前学过的从夏商周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感受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 (2)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明白建立民主国家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军机处的职能及特点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家都还记得具体有哪些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呢? (生)(废行省,设三司;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师)大家回答的很好!这些措施都加强了明朝君主的权力,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当时间来到清朝,清朝的统治者又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呢?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军机处的设立。【板书】 进入新课 一、清朝初年的政治制度。 (一)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建立之初,依旧沿袭明朝的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证权,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以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朝的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这在政治制度上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出现。【板书】(师)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呢?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则材料。 材料一: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朝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 —昭梿《啸亭杂录》这则材料,主要体现了两层意思,首先,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都是满人。这里的这个满人,指的是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然后了,就是军国政要,重大事务,不是由内阁负责,而是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定夺。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是一个“由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议策机构。”这样,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就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成为清初的最高统治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有时连皇帝都难以更改。所以,有些满洲贵族借此压制皇权。在清朝初年,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比如顺治时期的摄政王多尔衮,康熙初年的鳌拜。这样,皇权就受到了来自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威胁。 (二)南书房 为了扩大皇权,康熙皇帝亲政后,在宫内又新设了一个机构——南书房。【板书】南书房的成员从翰林院中挑选,这些翰林院大学士,都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之士。他们最初是文学侍从,陪同皇帝皇子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后来也会参与机要,帮皇帝起草诏书,撰述谕旨,实际上就成了康熙皇帝的秘书班子,因接近皇帝,对皇帝的决策就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就使得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这样,中枢权力就一分为三,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与南书房三者之间互相牵制,呈三足鼎立之势,最后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二、军机处的设立 到雍正时期,雍正帝为了使更多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又新设了一个机构——军机处。【板书】 (师)这个军机处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它对皇帝强化自己的专制统治又有哪些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则材料。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改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大学生演讲稿题目

大家好,我是来自xx大学的学生,我有很多的爱好,其中的一个爱好就是历史,下面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我的历史观”。 我觉得历史是最严肃的,也是最应该严肃的,但同时历史又是最经常被忽悠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们在写文章,在做事情,在论证问题时,总会常常引经据典——类似的情况,曾经在什么时候有谁谁谁是怎么做的。来为我们的我们行为提供参考。比如:我们讲到谦让时,我们会想到孔融让梨,讲到陈信时,会想到曾子杀猪,讲到道德修养时,会想到大儒学家朱熹,可是稍微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为什么史书上描写的这些人或事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差这么远,就像是电视台新闻联播一样,我们总会有疑问,为什么电视里面的群众的生活,总是比现实中的我们要好,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就找不到像朱熹这样的大贤?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常常会归结于当今社会的种种缺陷,却很少有人会去想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是否有误。其实我们从小便开始接受历史教育,但是我们的悲哀在于我们学到的历史太过于偏颇和有失真实。很多真正的东西都被认为的过滤掉了,导致我们以史为鉴的时候,不但不能知兴衰,反而会离正确的道路越来越远。因此我们所学的历史大多都是被忽悠的历史。 而更加遗憾的是,这种忽悠从我们伟大的先贤孔子时期起就开始了。 想到孔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以德治国这些很高尚的主张,但是如果我说,孔子曾经为了谋取一官半职,弃气节于不顾,向鲁国的那些欺君犯上的乱臣贼子卑躬屈膝;而且为了维护自己的声望,罗织罪名杀死了当时的一个名声比他更大的学者少正卯,他曾说出“唯小人于女子难养也”这样的话,但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竟与卫灵公那个名声败坏的夫人男子一同乘车出去兜风,招摇过市。这些历史情结都是被我们所忽略或有意回避的。再说宋代的大儒学家朱熹,我们对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都很熟悉,但是也正是这样一个非常强调道德操守的人,却和多名女子私通,甚至包括自己的儿媳妇。在知道了这些真实的历史之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圣贤只存在于古代,而当世却找不到这样完美的人,原因可能不仅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或许他们本来就没有我们所了解的那般完美。 再说到近代,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描述中,凡是描述晚清政府或国民党的都是软弱无能,卑躬屈膝,凡是说到革命党人和共产党人是都是愈挫愈勇,不屈不挠,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有人天生就没骨气,甘愿背负卖国的罪名呢?同样都是中国人,人格差距就真的这么大吗?就像是我们都只宣扬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棋手,却从不提他经常出入风月场所的生活作风,我们只宣扬蒋介石是反动派,却从不提及他建设民国,领导抗日战争的呕心历血的一面。 再比如抗美援朝,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认定打败联合会国军是志愿军英勇战斗的结果,我们都相信只要意志足够坚定,就可以让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坦克,却很少提及当时的苏联给志愿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志愿军手中的武器并不仅仅只是步枪,双方的武器差距远没有我们之前宣传的那么大。而在金日成时期,朝鲜曾一度对他的国民宣称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他们的伟大领袖英明指挥,朝鲜人民军英勇杀敌的结果,所谓的中国志愿军根本不存在,而后来中朝关系改善后,金正日又几次公开的参观中国志愿军的纪念馆。可见,历史从来都不曾真实过。 因此,在所有的做研究的学者中,我觉得最可怜的人是研究历史的人,他们明明知道好多事,却不能诉说。最可怜的人是研究历史的人,若档案馆里那一份 份早已发黄的档案能够公诸于世,历史便不再需要去研究,只是因为一些人的遮遮掩掩,便消耗了这些历史学家的一生。但是最伟大的人也是研究历史的人,正是靠了他们不懈的努力,我们才有了机会了解到更加真实的历史,更了解我们真是的过去,只有明白我们的过去是怎样子的,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的现在,及规划我们的将来。篇二:优秀大学生演讲稿:

元末明初中朝关系的变化与封贡关系的重构

元末明初中朝关系的变化与封贡关系的重构有元一代,不断对外拓疆置土,疆域空前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蒙古七征高丽、强索贡物、设达鲁花赤,肆意干涉高丽内政;高丽为求自保,与元结成“甥舅之好”。 元丽联姻的背后,是不容改变的附属国关系。高丽对元朝贡,联元征日,进献贡女,接受元朝军事、政治控制。 元丽封贡成为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特殊封贡关系。元亡明兴,朱元璋从异族手中夺取政权,复兴汉唐礼制,重建天朝礼治体系。 然明初尚未完全统一全国,北元残余势力伺机反攻,朱元璋一方面致力恢复社会生产,重建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着手消除北元反叛势力,因此对外政策日趋保守,亦改变元朝对外扩张之政策。明朝重建对外关系与华夷秩序,建国伊始宣布十五国为不征之国,高丽便是其中之一。 明与高丽建立封贡关系,一方面籍于高丽的归顺,争取各国的向心力,扩大明朝海外影响,另则希冀以此切断北元之臂力。由于北元及纳哈出势力的存在,高丽首鼠两端,实行双面外交。 恭愍王被弑后,辛禑王上台,实行亲元外交;加之铁岭卫问题,明丽关系恶化,致使两国关系跌入最低点。李成桂即位后,为确保政权的合法性,积极实行事大之政策,谋求明朝的册封。 然朱元璋对其采取“听其自为”的态度,只代选国号,并未册封。建文帝即位初,仍延续朱元璋“自为声教”的原则。 靖难之役后,为求得朝鲜战马的供应,建文帝对朝鲜实行怀柔政策,册封朝鲜,颁布诰命,明丽关系好转。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扩大其政治影响,实行睦邻友好

政策,朝鲜亦积极与明交往,明鲜封贡关系得到巩固。 本文将从以下四部分深入探讨元末明初中朝两国封贡关系的重构问题: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元丽封贡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元代的封贡制度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强权性特征,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蒙丽封贡关系的建立是在蒙军的军事征服下确立起来的;其次,两国不平等的封贡关系确立后,蒙古对高丽实行军事征服与内政干涉;再次,随着中朝两国结成“甥舅之,高丽被迫绑在征讨日本的战车上;最后,随着宗属关系的强化,高丽设立“结婚都监”不断向元朝进贡高丽女子。 贡女制度的确立是元朝封贡制度下的产物,亦是元朝强权政治的体现。第二章主要论述高丽恭愍王时期与元、明的双重交往。 元末明初,恭愍王见元朝大势已去,实行疏元亲明政策。明朝新建基于国内尚未完全统一及重建礼制诸多因素,洪武初年明与高丽友好往来。 在北元残元势力及高丽亲元派势力的影响下,恭愍王后期明丽关系恶化,明太祖对高丽观发生改变。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辛禑王时期的明丽关系。 辛禑王继位后亲元势力抬头,导致明丽封贡关系的艰难确立,特别是两国因领土问题,明丽关系一度跌入谷底。第四部分阐述明朝与李氏朝鲜封贡关系的确立与发展问题。 首先,朝鲜李太祖的亲明政策使两国关系开始打破坚冰,然而“表笺之祸”使得封贡关系的确立一波三折;建文帝在位期间,中朝封贡关系开始好转;直至永乐帝继位,两国封贡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并日益巩固。最后结语部分,主要总结元明之际,高丽(朝鲜)与北元、明关系变化,明与朝鲜典型的宗藩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浅析朝核问题和国家安全

浅析朝核问题和国家安全 摘要:朝核问题不仅是近二十年来东亚地区的热点问题,也是国际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朝核问题直接影响到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中国作为朝鲜的邻国,又有着特殊的历史联系,同时又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与朝核问题利益攸关,国家安全在朝核问题中首当其冲的收到威胁影响。中国应坚决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但面对中朝之间独特微妙的关系,中国还应同时继续保持中朝传统友谊,采取灵活的对朝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朝政治决策的影响力,以维护国家安全。 关键词:朝核问题国家安全中朝关系中美关系 一、朝核问题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中朝唇齿相依,有共同的安全利益 中国与朝鲜山水相连,拥有1300多公里共同边境,与中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成属于同一类型,自古以来双方就保持着密切而稳定的联系,且有一种唇齿相依的战略关系。近代以来,朝鲜半岛多次成为列强入侵或觊觎中国的战略通道,其局势对于我国东北以及首都北京乃至整个北部沿海地区的防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美国颠覆并占领朝鲜,将使中国丧失400千米的安全防线,美日联盟军事也会推进鸭绿江。届时,中国东北地区将面临空前的安全威胁,需要加强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以防美日的攻击,军事压力随之加

重,不利于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因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对中国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朝核问题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针对美日那样简单 朝鲜的导弹和核武器能威胁讹诈美日,也能威胁讹诈中国;能打到美日,更能打到北京,在这点上其决定作用的是地理空间,只要朝鲜有核武器,就是对北京、对中国的威胁,是实质性的威胁,如同将国家安全暴露于核弹之下,所以中国就必须要防范。并且当中国发展进入瓶颈期的关键时期被迫在对朝鲜的防御上将付出巨大的成本。 二)朝核问题可能会引发核竞赛,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对中国来而言,朝鲜半岛无核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从近期来看,朝鲜为了远离美韩控制区域,确保实验秘密性,其核试验的选址北移,越来越靠近中朝边境,朝核试验有可能引发的核污染和“难民潮”可能会严重影响中国东北三省和平与发展的现状。同时,朝核试验将引发周边国家研制核武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日本和韩国很可能会跟进,危及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严重破坏中国的良好周边环境。日本本来就一直宣称要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并已经为此作了很多的努力。目前以日本的技术、资金和核材料等而言,制造出核武器是轻而易举的事

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

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 图:长白山天池 朝鲜、韩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将整个“朝鲜通史”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古朝鲜(新金属时期、卫满朝鲜、汉的郡县)——诸联盟王国(高句丽、辰国与三韩)——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南北国时期(新罗、渤海)——高丽——朝鲜——韩国。还有一种非学术意味更多一些的观点,则是以传说中的“檀君朝鲜”,来标记青铜时代和古朝鲜时期。 对于这个历史延续关系的表述,中国学者的观点与朝、韩学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比中原大约晚了2000年。正是青铜时代的中原居民将青铜文化带入了朝鲜半岛,从而才开创了那里的文明史。公元前11世纪,箕子(名胥余,殷商王族)在朝鲜

半岛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其政体是西周王朝的一个侯国。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以及汉朝设置的诸郡县之间,有着确凿 无疑的历史传承关系。箕子朝鲜的存在与否,关系到朝鲜半岛文明史的起源和民族国家的源流等关键问题。如果我们把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时期称为“古朝鲜”时期,那么这个“古朝鲜”与现在的朝鲜、韩国古代民族国家显然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而这恰恰正是朝鲜、韩国一些人极力否认“箕子朝鲜”历史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高句丽、渤海诸民族源出我国东北地区。在某些历史时期,它们的活动范围或者政治统治范围曾经扩展到朝鲜半岛的中部。但高句丽和渤海国仍属于 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沿袭的是汉四郡的统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句丽史和渤海史研究被人为地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其核心就是归属问题。 高句丽古国是公元前1世纪勃兴于浑江、鸭绿江中上游一带的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最初,其无论从政治、种族以及地望上都与朝鲜半岛南部的居民没有直接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日益强大,向西扩张到辽河流域,向南则进入了朝鲜半岛。它首先攻击乐浪郡,迫使其内徙,然后才开始与半岛南部的土著城邦小国发生直接联系。迫于中原王朝的压力,高句丽于公元427年将都城迁移至平壤城(今朝鲜平壤),但这并不说明它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朝鲜古代国家。除地望相接外,高句丽与百济、新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