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关于化学论文

关于化学论文

关于化学论文
关于化学论文

浅谈食品添加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食品已经逐渐的飞入寻常百姓之家。而在人们开始享受各种美味食品时,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这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对食品的信任和对食品的购买欲。

从三鹿的问题奶粉到上海的“彩色馒头”,再到双汇的“瘦肉精”事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不禁一次次的伤害者千万国民的心,让国民脑子中始终紧绷着食品安全这一根弦。而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却始终和一个重要的角色—食品添加剂—有着脱不了的关系。本文就重点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及功能

1、定义

食品添加剂通常是指人们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和保持或提高营养价值,在食品加工或储藏过程中添加的少量天然或合成的物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2、分类

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的和化学合成的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生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数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按用途的不同分类,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其分为22类:防腐剂、抗氧化剂、发色剂、漂白剂、酸味剂、凝固剂、疏松剂、增稠剂、消泡剂、甜味剂、着色剂、乳化剂、品质改良剂、抗结剂、增味剂、酶制剂、被膜剂、发泡剂、保鲜剂、香料、营养强化剂和其他添加剂。美国FDA规定的有32类,欧洲共同体有9类,日本将食品添加剂划分为25类。

3、功能

●能保持食品质量,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储藏期;

●提高食品营养价值,改善色、香、味或质地;

●便于食品加工,能直接使用,也能间接使用。

二,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1、防腐剂

这是一类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从那不会烂掉的“泡菜”到那打开口后放置一星期却也不见发霉的袋装零食,防腐剂以其杀死某些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的作用而被广泛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食品用防腐剂主要是化学防腐剂,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无机类防腐剂主要有亚硫酸及亚硫酸盐,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二氧化碳,过氧化氢,过碳酸钠等。有机化学防腐剂主要有苯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及盐,丙酸,乳酸,脱氢己酸和己酸衍生物,低级脂肪酸单甘油酯,聚磷酸盐,氨基酸类等。

但是在使用防腐剂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例如甲醛,甲醛的水溶液又称为福尔马林。虽然其不是食品级的防腐剂,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它来制作动物标本,还用它来浸泡腊肉、海产品(最常见的就是带鱼)、猪血、鸭血等。产品浸泡之后不仅色泽艳丽,而且保鲜持久。但是,它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并不被人们看好。又如硝

酸盐和亚硝酸盐,它们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会生成肌色原。肌色原也具有致癌的作用。

虽然像上述内容一样,防腐剂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就大多数的防腐剂而言,防腐剂在人体器官中很快被分解或从体内排出去,因此在一定的使用浓度范围内,不会对人体赵成显著的伤害。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少吃含防腐剂的食物,多吃一些刚刚做好的、不加防腐剂的食物。那样既能以防万一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毕竟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谁也不敢拿生命开玩笑。

2、抗氧化剂

当你所吃剩下的点心或饼干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哈变”。而为了防止“哈变”,保持食品品质,人们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通过加入抗氧化剂的方法,尽可能地将氧化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

抗氧化剂和防腐剂一样,也分为天然和合成两大类。天然的如维生素E、L-抗坏血酸、植酸、萝卜红色素等;合成的如特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2·6-二特丁基对甲醚没食子酸丙酯、异抗坏血酸钠等。

抗氧化剂不仅在抗氧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防止腌制品中的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虽然抗氧化剂家族里有像维生素E一样的天然无害的宝贝而且基本无害,但是过多的摄入一些抗氧化剂也会导致一系列的肠道与皮肤疾病。

3、食用色素

这是一类很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其又称为着色剂,主要作用是把食品打扮得让人垂涎欲滴,经食品染成一定的颜色从而增加消费者的食欲和购买欲,达到经食品卖出去的目的。

常用的食用色素有60多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有53种。食用色素按其来源也分为天然食用色素和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两大类。

●天然食用色素是指天然食物中的色素物质,凡是从动植物、微生物原料中提取的

色素称为天然食用色素。常见的如β—胡萝卜素、甜菜红、辣椒红、红曲米、栀子黄、姜黄素、酱色、高粱红、可可壳色、叶绿素铜钠等。

●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是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可用于食品着色的色素。人工合成色素

种类很多,但可用于食品着色的安全无毒的并不多,我国允许使用的包括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赤藓红、新红、靛蓝和亮蓝等。

此外还要说明的是有一种听似色素,但却不是色素的物质却也被应用于食品染色,而那种物质就是—苏丹红。苏丹红并不是食品添加剂,虽然其名字听着特别像,但它就是一种化学染色剂,主要用于石油、机油和其他的一些工业溶剂中。其目的是使其增色,也用于些地板等增光。可是一些不法商人却将使用在食品之中,从而出现了我们大家特别熟悉的“红心鸭蛋”、火红火红的“辣椒”、颜色鲜艳诱人的“烤鸡翅”、“烤肉”等等。它是一种十分有害的物质,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气官具有明显的毒性。这也造成了很多无辜的人民死亡的情况。

因此我们在买食品时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被其亮丽鲜艳的外表蒙骗。

4、甜味剂

甜味是甜味剂分子刺激味蕾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理的过程。甜味是易被人们接受且最感兴趣的一种基本味。它不但能满足人们的爱好,还能改进食品的可口性和食品的某些食用性。凡是能产生甜味的物质统称为甜味物质或甜味剂。甜味剂是一类十分重要的食品添加剂。

甜味剂也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如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淀粉浆、麦芽糖醇、山梨糖醇、

木糖醇等。

●人工合成甜味剂:如糖精、糖精钠、环己基氨磺酸钠、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糖醇类甜味剂,主要有D—木糖醇、D—山梨醇、D—甘露醇和麦芽糖醇4种。它们在人体内吸收和代谢不受胰岛素的影响,也不妨碍糖原的合成,是一类不使人血糖升高的甜味剂,为糖尿病、心脏病、肝脏病病人的理想甜味剂。它们具有保湿性,能使食品维持一定水分,防止干燥。山梨醇还有防止糖、盐从食品内析出结晶,保持甜、酸、苦味平衡,维持食品风味,防止淀粉老化的功效。木糖醇和麦芽糖醇还不易被微生物利用发酵,也是良好的防踽齿的甜味剂。国外已广泛将木糖醇用于各种食品和调味剂中。

并不是食品越甜越好,若食品太甜的话,像一些含有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等物质的食品,会对人体有害,特别是老人、孕妇和儿童。

三、食品添加剂行业的问题

◆食品企业使用劣质食品添加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激烈竞争,使一些食品企业铤而走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按有关规定执行,从而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甚至有些企业用的纯粹是低档次人工合成的劣质品。

◆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有各种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种类和范围,超出这些范围和品种就不是合格产品。一些厂家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根本不顾食品添加剂的用量问题,从而出现了例如2010年7月媒体报道江苏金浩茶油等一些公司生产的茶油含有超国家6倍的苯并芘的事件。这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使用禁用的食品添加剂:据了解,苏丹红在我国存在近十年之久,最初被查的原因是源自英国对含苏丹红食品大规模下架的警示,随后我国也发出了禁令;其次有关肉干、肉脯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不得使用人工合成色素。但近来市场检查中仍屡屡检测出不少牛肉干(粒)制品中含有柠檬黄、日落黄等人工色素,为能扮出“靓相”以揽客牟利,厂家猪肉脯类制作中违规使用最多的是人工色素“胭脂红”。

此外还有食品添加剂的残余量的控制问题等,这些行为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立即制止。

四、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改善措施

◆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

作为人民的坚强后盾,政府应加强其的监管力度,严厉的惩罚违法、违章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对食品的卫生安全法、管理办法、规范等条例内容做到统一规范,迫使不合格企业完善其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模式,做到生产、使用、管理科学规范。

◆公民应提高安全意识

作为最大的受害者,公民应当从自身做起加强自我的安全防范,杜绝食用变质、三无产品。公民在购买食品时应仔细观察食品的标签,在确定食品使用的添加剂对人体无害时再购买。此外公民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一些非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公民也要抑制自己的好奇心理,不要买一些看上去十分鲜艳的食品,就像那大量使用了苏丹红的“红辣椒”等产品。

◆食品企业应科学生产

作为食品的生产企业,其肩负着千千万万人民的期望。在食品生产时更应该做到科学生产,从自身做起不使用劣质食品添加剂、不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添加剂,承担起自己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五、结论

从那些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事件的起源并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而是那些食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作为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虽然力量单薄,且还是最大的受害者,但是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我们要积极倡导政府加强监管,倡导企业做到科学生产、良心生产,用我们的力量去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彭珊珊、石燕、文飞等《食品添加剂知多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

【2】谢笔钧《食品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04年;

【3】王凤云、夏明珠、雷武《现代大学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

【4】赵雷洪、竺丽英《生活中的化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

【5】杨小红、许信旺、光晓元《健康化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

【6】张爱芸《化学与现代生活》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9年。

藏北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ROCKS IN TIBET AND ITS GEOLOGICALl SIGNIFICANCE

学院(部):地球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地质工程05-1班

学生姓名:于孝东

指导教师:林清茶

2009 年5 月20 日

第5页共48页

安徽理工大学

毕业论文任务书

专业、班级地质05-1班姓名于孝东日期2009年6月5日

1.论文题目藏北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专题)

2.论文原始资料:

3.论文文件:

4. 论文任务下达日期:2009年2月16日

5. 论文完成日期:2009年6月5日

6. 论文各章节答疑人:

部分部分

部分部分

部分部分

7. 指导教师林清茶

8. 教研室负责人

9. 系负责人

第6页共48页

藏北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自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初期以及第三纪到近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但主要集中在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更新世三个时期。藏北新生代各系列火山岩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各地块(羌塘地块、可可西里地块、塔里木地块、松藩甘孜地块和昆仑地块等)汇聚带,它们大多受基底构造所控制。火山岩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上与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地壳的加厚和减薄有直接联系。藏北地区钾质火山活动的出现标志着岩石圈增厚停止并开始减薄,高原进入隆升阶段。另外,钾玄岩系列的出现反映了在藏北地区存在大量的岩石圈拆沉作用。通过对各系列火山岩成因的研究,可以作为了解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组成、壳幔结构以及高原隆升机制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藏北,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ROCKS IN TIBET AND ITS GEOLOGICALl SIGNIFICANCE

ABSTRACT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in northern Tibet since the Late Cretaceous - early Tertiary start, Tertiary to recent development in varying degrees, but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ocene, Miocene and Pliocene - Pleistocene three periods.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in northern Tibet, the series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pace at around the block (Qiangtang block, Kekexili block, Tarim block, loose fan Ganzi and Kunlun block block, etc.) together with, they are mostly controlled by the basement structure .

第7页共48页

Geochemistry of volcanic rocks in the up and the caus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Cenozoic crustal thickening and thinning has a direct contact. Northern Tibet potassic volcanic activity marked the emergence of thickened lithosphere thinning stop and start, enter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phase. In addition, the shoshonitic series appearance reflects the existence in northern Tibet many the role of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Through the series of volcanic rocks in the cause of research, can be used as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ince the new generation know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the lithosphere, crust-mantle structure and the mechanism of plateau uplift an important window.

KEYWORDS:northern Tibet,the new generation,volcanic rocks,petrology,trace elements,geochemical

第8页共48页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 II

引言 1

1 地质和研究概况 3

1.1 综述 3

1.2 基本研究情况 3

2 火山岩成因分析 4

2.1 成岩机制 4

2.2 成岩环境 6

2.3 源区概况 6

3 地球化学特征8

3.1 岩石化学 8

3.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9

3.3 Sr、Nd、Pb同位素组成11

4 藏北不同地区火山岩特征举例13

4.1 火车头山地区 13

4.1.1 地质背景13

4.1.2 火山岩的时代15

4.1.3 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18

4.1.4 火山岩系列与组合19

4.2 错尼地区 19

4.2.1 火山岩种类19

4.2.2 火山岩时代23

4.2.3 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25

4.2.4 火山岩形成环境26

5 结论及地质意义27

5.1 结论 27

5.2 地质意义 27

参考文献28

致谢32

引言

青藏高原是典型的陆-陆碰撞区,是世界上碰撞构造的最重要实例,也是中国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较强烈的地区,火山岩分布极为广泛。前人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科研成果。我们作为一个本科生没有这方面的条件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只能借鉴和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来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藏北火山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科研价值。因为它不仅可以作为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的证据,还可以探究高原隆起的机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火山岩的成因和岩石化学以及微量元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藏北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意义。

我们都知道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大约65Ma碰撞以来,羌塘盆地已经结束海相沉积历史,拉萨地块可能已经向北俯冲,原位于班公-怒江断裂带(缝

合线)南侧的大陆岩石圈(含陆壳沉积物)插人羌塘地块下面的下地壳和地慢中,水平挤压并导致羌塘地块内部的逆冲推覆作用,引起羌塘地块地壳和岩石圈增厚。

到大约45Ma前,加厚陆壳底部的温度、压力已增高到发生脱水熔融的条件,引起部分熔融,产生了较大规模的高钾钙碱性岩浆根据Wyllie的实验,增厚陆壳底部部分熔融产生的不是花岗质岩浆,而是粗面质-粗安质岩浆。

随后,可能有下地壳的拆沉作用,在壳慢边界附近形成壳一慢混合层,大约38Ma之后,区域应力由挤压转变为拉张和走滑,在拉张断裂的减压熔融条件下导致从壳慢混合层中产生了钾玄岩质岩浆。

火山活动对应一定的构造变形。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发生在40~55Ma。新生代火山岩发生在两大板块碰撞后的陆内构造演化阶段,与陆内拉张事件密切相关。构造及沉积记录显示,新生代以来,藏北地区至少发生过两期重要的拉伸事件:早期以南北向为主,形成NEE 、NWW及EW向呈串珠状排列的地堑或半地堑式裂陷盆地,如康托盆地、双湖盆地等,盆地边界以同生断裂为限,羌塘地区火山岩(包括高钾钙碱性系列和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多产于此类拉张盆地当中,火山岩呈近东西向展布,与盆地的走向相近,火山活动以裂隙式喷溢为主;晚期拉伸发生在中新世以来;以东西向拉张作用为主,形成南北向展布的对称型拉张盆地,在藏北地区广泛发育,与该期拉张事件共生的火山活动(以钾玄质系列火山活动为主)主要发生在羌塘以北地区。钾玄岩系列常出露于陆内造山带的边界,成为陆内造山带边界的典型标志。该岩石系列产于大陆弧和后碰撞弧环境,也可发育于大洋岛弧,形成时间较晚,空间上远离海沟,少数产于板内环境。

研究区内火山岩岩性以中基性、中性和中酸性岩类为主,含少量基性岩。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的SiO2含量较高(58.48%~66.7%) ,主要为中性-中酸性岩类,包括粗面英安岩、橄榄粗安岩和英安岩(图3.1A) 。橄榄粗安岩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橄榄石,另有少量的奥长石和普通辉石,基质为奥长石、正长石和辉石等,副矿物为磁铁矿和磷灰石。英安岩也为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和奥长石,另含少量黑云母,基质主要为奥长石、透长石和石英微晶,基质为霏细结构。粗面英安岩组成与英安岩大致相同,只是基质大致定向排列构成了粗面结构;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火山岩主要为一套超钾质中基性岩类,SiO2含量相对较低(52.03%~56.07%),K2O含量较高(5.46%~9.96%) 岩石类型包括白榴石响岩响岩质碱玄岩和碱玄质响岩(图3.1A) 。白榴石响岩为深灰至灰黑色,块状构造,斑状(响岩)结构,斑晶(25%)为自形的白榴石、辉石和斜长石,基质(70%)为透长石和碱性玻璃。碱玄质响岩为暗绿色,具块状构造,斑晶组成为透长石(45%~50%),辉石(20%)(普通辉石和透辉石)和少量黝方石和霞石(5%),基质为中长石和辉石等(25%) 。响岩质碱玄岩为灰黑色斑状结构,斑晶(45%)主要为辉石和少量橄榄石,基质(30%)主要由中基性斜长石、碱性长石等组成。碱玄质响岩和响岩质碱玄岩样品中少量发生碳酸盐化现象;钾玄岩系列火山岩SiO2含量中等(51.81%~60.7%),K2O为2.67%~4.30%,属中基性到中性高钾系列岩石,主要出露有橄榄粗安岩和玄武粗安岩(图2.3A),橄榄粗安岩和玄武粗安岩的区别为斑晶,前者主要为橄榄石、奥长石和普通辉石,基质具粗面结构;而后者斑晶多为基性斜长石、普通辉石或紫苏辉石,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基质为交织结构。在SiO2- K2O相关图解(图3.1B)中,除个别点外,各岩区火山岩所投系列与按年代划分的标准一致。巴毛穷宗岩区所有样品的P2O5含量均小于0.2% ,显示了岛弧岩浆的特性。通过对各系列火山岩的认识,可以认识到新生代以来藏北岩石圈内部热活动的阶段性,表现出火山活动存在44.6~35Ma(高钾钙碱性系列为主)、29~24Ma(碱性钾质岩系)、19.6~7Ma和5Ma以来的(钾玄岩系列)4个火山活动高峰期,它们与近年来高原隆升速率研究确定出的脉动峰期有一定耦合性。

藏北地区钾质火山活动的出现标志着岩石圈增厚停止并开始减薄,高原进入隆升阶段。另外,钾玄岩系列的出现反映了在藏北地区存在大量的岩石圈拆沉作用。通过对各系列火山岩成因的研究,可以作为了解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组成、壳幔结构以及高原隆升机制的重要窗口。

1 地质和研究概况

1.1 综述

青藏高原是典型的陆-陆碰撞区,是世界上碰撞构造的最重要实例(赖绍聪,1999),也是中国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较强烈的地区,火山岩分布极为广泛(图1) 。西起喀喇昆仑,东至可可西里,绵延1000余km;南北介于昆仑山脉与玛依岗日—唐古拉山系之间,跨度200~300 km ,形成一系列规模巨大的火山岩带及火山岩系列(潘桂棠等,1990)。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的主体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主脊线的南侧和羌塘高原北部,少部分位于昆仑山中或其北坡。火山岩主体上为一套陆内造山带钾玄岩(shoshonte)-安粗岩-粗面岩-流纹岩组合(LAI Shaocong,1996),而且随着地壳的不断增厚火山岩在时代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图1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图(资料引自:迟效国等,1999)

1.2 基本研究情况

西藏北部等地区火山岩比较发育(张玉泉等,1997),由于该地区地处高寒无人区,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工作极端困难和艰苦。尽管如此,对该区火山岩的分布产状、岩石类型和火山地貌等仍做了大量的工作(邓万明, 1978;Arand等, 1992;Miler等, 1999)。有关该区火山岩时代的研究,最早由美国Rochester大学Basu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邓万明处获得巴毛穷宗地区火山岩样品,测定5个K-Ar法数据,年龄范围在28~20Ma(邓万明, 1989),但缺少对应的岩性资料,其年龄值意义虽不确切,但至少给出了该区火山喷溢的信息。(Turner等1993)根据40Ar-39Ar定年结果,认为藏北火山作用始于13Ma。该年龄值对可可西里地区来说仅反映北部火山作用的时间,而南部火山作用的时间远大于该年龄值(郑祥身等,1996)。由于地区和火山作用时间的差异,使得在认识上的不一致。加之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分布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研究程度低。要查明该区新生代火山作用的起始时间和演化,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

2 火山岩成因分析

2.1 成岩机制

图2.1为以SiO2含量为横坐标的Harker图解,图解中各系列火山岩样品的TiO2 ,Fe2O3 , MgO,CaO和P2O5与SiO2总体均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岩浆在成岩过程中存在着磷灰石、单斜辉石和钛铁矿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李献华等,1999)。各系

2.1新生代火山岩的Harker图解(刘焱等,2003)

列火山岩大多数样品(除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少数样品和钾玄岩系列外)的Al2O3和SiO2呈现正相关关系,反映成岩过程中总体不存在明显的长石分离结晶作用。各系列火山岩中CaO/ Al2O3 值随CaO含量的降低而变小,这是由单斜辉石晶出引起的(刘丛强等,1995)。此外,各系列火山岩中Ni< 200 ×10-6,CaO/ Al2O3 < 0.5 ,Cr 含量较低,证明成岩过程可能经历了低度部分熔融作用或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

本区火山岩中强烈富集LREE和不相容元素,难以用正常地幔的平衡部分熔融来解释。它的形成与板块碰撞过程岩石圈厚度变化以及高原雏型形成前的古俯冲作用有关(解广轰等,1992)。从LREE-Cr(图2.2A)相关图解可以明显看出,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为岩浆部分熔融的产物,同时岩浆的形成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目前,关于中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存在两种解释(周文戈等,1998),一种解释认为来自幔源基性岩浆的结晶分异;另一种认为是幔源基性岩浆侵入中下地壳导致地壳物质部分脱水熔融的结果。从地球化学特征上看,SiO2 >59 %,富Al2O3 (15.09%~15.64%)和Na2O( > 3.6%) ,高Sr ((649~885) ×10-6)和Sc ,低Y(<17 ×10-6)和Yb (<1.22×10-6),(La/Yb)N> 25 ,Sr/ Y>40,MgO<3%(Mg #< 0.35) ,以及弱的Eu异常等,与Adakite的特性完全相同。所以该系列应为富集地幔基性岩浆侵入中下地壳导致下地壳物质部分脱水熔融形成的,并经历了地壳的AFC过程。钾玄岩系列火山岩的形成归因于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石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形成过程则相对较复杂(图 2.2A)。实验表明,地幔岩经过任何程度的部分熔融都不可能产生这种碱性岩类,而地壳岩石的混染亦不可能使岩浆普遍高度富钾(王德滋等,1991);而另有实验证明,在地壳较厚地区(如藏北),莫霍面附近的基性岩浆在较高压力下经过充分的分离结晶能产生相当富钾的岩

图2.2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的logLREE - logCr (A)和La - La/ Sm(B)相关图(刘焱等,2003)

浆(Meen,1987,1990)。,在图中该系列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明显的分离结晶趋势(鱼鳞山岩区),该种趋势中相容元素Cr和不相容元素LREE呈反消长关系,而且从Cr的含量来看,这种分离结晶过程为一种高度分离结晶(进化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另一种为Cr与LREE呈正消长关系(巴毛穷宗岩区),这种关系也反映为分离结作用,只是该岩区的源区较鱼鳞山岩区要深。同样,从La/Sm-La 图解(图 2.2B)可看出,巴毛穷宗和鱼鳞山两岩区火山岩都为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这与前人(Cocherine,1986;丁林等,1999)对藏北超钾质岩石成因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2.2 成岩环境

火山活动对应一定的构造变形。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发生在40~55Ma。新生代火山岩发生在两大板块碰撞后的陆内构造演化阶段,与陆内拉张事件密切相关。构造及沉积记录显示,新生代以来,藏北地区至少发生过两期重要的拉伸事件(刘焱,胡瑞忠等,2003):早期以南北向为主,形成NEE 、NWW及EW向呈串珠状排列的地堑或半地堑式裂陷盆地,如康托盆地、双湖盆地等,盆地边界以同生断裂为限,羌塘地区火山岩(包括高钾钙碱性系列和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多产于此类拉张盆地当中,火山岩呈近东西向展布,与盆地的走向相近,火山活动以裂隙式喷溢为主;晚期拉伸发生在中新世以来,以东西向拉张作用为主,形成南北向展布的对称型拉张盆地,在藏北地区广泛发育,与该期拉张事件共生的火山活动(以钾玄质系列火山活动为主)主要发生在羌塘以北地区。钾玄岩系列常出露于陆内造山带的边界,成为陆内造山带边界的典型标志(Lai等,1996)。该岩石系列产于大陆弧和后碰撞弧环境,也可发育于大洋岛弧,形成时间较晚,空间上远离海沟,少数产于板内环境(Morrison,1980;Foley 等,1992;季绍新等,2001)。

2.3 源区概况

同位素分析表明,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源区与其它两系列不同。对于前者为富

集地幔玄武质岩浆底侵到中下地壳导致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对于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和钾玄岩系列,EMII特性说明这种富集地幔可能是上地幔与沿着古俯冲带被带入地幔楔的壳源物质、大洋沉积物发生了混合交代作用的产物(Hart,1984;邓万明等,2001);另从表1可知,两系列火山岩的εNd负值相对较大,暗示壳幔物质混合是在源区进行的(源区混合作用),而非岩浆上升过程中与地壳物质发生混染(地壳混染作用)的结果。然而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呢,即上升通道和动力如何产生?壳源物质是如何进入地幔源区的呢?伴随着板块碰撞的持续进行,藏北高原内部存在大量的陆内俯冲作用(A型俯冲)(邓万明,1998)。壳源物质通过俯冲就会大量进入楔型地幔。另外由于碰撞挤压的持续进行,岩石圈发生了南北缩短和垂向增厚,深处就会产生一定的超壳断裂,同时岩石圈内部也会由于相变而发生拆沉作用(Tunner,1993),为岩浆的底侵提供了通道和动力。高钾钙碱性系列为壳源岩浆。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和钾玄岩系列源区都为EMII型富集岩石圈地幔。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火山岩稀土配分曲线上重稀土Dy-Lu段比较平坦,表现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地幔派生的特征(姜常义等,1997)。钾玄岩系列火山岩形成时间较晚(1.5Ma),稀土配分特征(Dy-Lu段较陡,重稀土分异较大)以及微量元素标准化曲线特征(显示一定的正Zr和负Sr,Y异常)显示其地幔类型为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徐义刚等,2001;姜常义等,1997)。结合藏北

高原岩石圈随持续碰撞不断加厚的构造演化历史以及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两岩区起源的不同,可得出研究区内新生代火山岩的岩浆起源深度具有由老渐新变大的趋势。

表1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Sr ,Nd ,Pb同位素组成(资料引自:刘焱等,2003)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岩石化学

研究区内火山岩岩性以中基性、中性和中酸性岩类为主,含少量基性岩。各类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含量列于表2。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的SiO2含量较高(58.48%~66.7%) ,主要为中性-中酸性岩类,包括粗面英安岩、橄榄粗安岩和英安岩(图3.1A) 。橄榄粗安岩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橄榄石,另有少量的奥长石和普通辉石,基质为奥长石、正长石和辉石等,副矿物为磁铁矿和磷灰石。英安岩也为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和奥长石,另含少量黑云母,基质主要为奥长石、透长石和石英微晶,基质为霏细结构。粗面英安岩组成与英安岩大致相同,只是基质大致定向排列构成了粗面结构;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火山岩主要为一套超钾质中基性岩类,SiO2含量相对较低(52.03%~56.07%),K2O含量较高(5.46%~9.96%) 岩石类型包括白榴石响岩响岩质碱玄岩和碱玄质响岩(图3.1A)。白榴石响岩为深灰至灰黑色,块状构造,斑状(响岩)结构,斑晶(25%)为自形的白榴石、辉石和斜长石,基质(70%)为透长石和碱性玻璃。碱玄质响岩为暗绿色,具块状构造,斑晶组成为透长石(45%~50%),辉石(20%)(普通辉石和透辉石)和少量黝方石和霞石(5%),基质为中长石和辉石等(25 %)。响岩质碱玄岩为灰黑色斑状结构,斑晶(45%)主要为辉石和少量橄榄石,基质(30 %)主要由中基性斜长石、碱性长石等组成。碱玄质

图3.1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的化学分类命名(A) (Le ,1989) 和岩石组合系列鉴定(B) (Peccerillo et al ,1976)图解

表2藏北新生代火山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资料引自:刘焱等,2003)

响岩和响岩质碱玄岩样品中少量发生碳酸盐化现象;钾玄岩系列火山岩SiO2含量中等(51.81%~60.7%),K2O为2.67%~4.30%,属中基性到中性高钾系列岩石,主要出露有橄榄粗安岩和玄武粗安岩(图2.3A),橄榄粗安岩和玄武粗安岩的区别为斑晶,前者主要为橄榄石、奥长石和普通辉石,基质具粗面结构;而后者斑晶多为基性斜长石、普通辉石或紫苏辉石,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基质为交织结构。在SiO2- K2O相关图解(图3.1B)中,除个别点外,各岩区火山岩所投系列与按年代划分的标准(迟效国等,1999;刘焱等,2001)一致。巴毛穷宗岩区所有样品的P2O5含量均小于0.2% ,显示了岛弧岩浆的特性(张海洋等,1999)。

3.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3)显示,除了Ni ,Cr ,V 和Co外,其余元素的丰度总体具有由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升高的趋势。各系列火山岩中Cr ,Ni含量变化较大(4~110)×10-6, (4~68.7)×10-6),但均远小于原始地幔值(大于1000×10-6和500×10-6) (Johnson 等,1990)。在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中巴毛穷宗和鱼鳞山两个岩区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Ba ,Rb ,Sr , Th ,U , Ti和Pb的含量变化上,其中Ba ,Rb ,Sr 和Ti含量相差较悬殊。在巴毛穷宗岩区Ba ,Ti,Cr ,V ,Ni和Co含量相对较低。而Rb ,U , Th ,Zr和Hf含量以及Rb/Sr比值(0.297~0.083)则相对较高。钾玄岩系列Sr含量较低((663~858)×10-6)。研究区内火山岩Nb/Ta比值变化幅度较大(14~44) ,明显超过一般碱性玄武岩的变化幅度(22~23)。在微量元素蛛网图(图3.2A)中,各系列火山岩都具有明显的驼峰式分布,表现在普遍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 (白榴石碧玄岩—响岩系列个别样品除外) ,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sj.com/doc/9e1897595.html,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选题参考 1、中学化学教学中认知结构构建的研究 2、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3、改进“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课的尝试 4、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 5、中学化学教学中活动表现评价的实施策略 6、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知识内涵的开发 7、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8、关于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增加定量型实验的研究 9、中学化学教学中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原则与设计举例 10、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 11、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 12、中学化学教学要重视化学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 13、中学化学教学分层次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 14、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实施绿色化教学的实践 15、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 16、中学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途径及启示 1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的建议 18、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9、论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作业的设计 20、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学

https://www.docsj.com/doc/9e1897595.html, 二、中学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1、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中学化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研究 3、STSE理念及其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 4、化学假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5、构建中学化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6、浅析化学课程标准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 7、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绿色意识 8、苏南地区中学化学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9、中学化学教学与科学素质培养 10、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11、中学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实践 12、浅析Big6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3、浅谈大学化学教学与中学化学教学的衔接 14、当前中学化学教学应当简约化 15、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 16、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导课语的设计 17、中学化学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18、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研究 19、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20、从优化设计到有效整合——基于现代教育媒体辅助中学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材料化学论文

自19世纪Fischer开创不对称合成反应研究领域以来,材料化学的不对称反应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1)手性源的不对称反应(chiralpool);(2)手性助剂的不对称反应(chiralauxiliary);(3)手性试剂的不对称反应(chiralreagent);(4)不对称催化反应(chiralcatalysis或asmmetriccatalyticreaction)。传统的不对称合成是在对称的起始反应物中引入不对称因素或与非对称试剂反应,这需要消耗化学计量的手性辅助试剂。不对称催化合成一般指利用合理设计的手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量)或生物酶作为手性模板控制反应物的对映面,将大量前手性底物选择性地转化成特定构型的产物,实现手性放大和手性增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使用催化剂量级的手性原始物质来立体选择性地生产大量手性特征的产物。它的反应条件温和,立体选择性好,(R)异构体或(S)异构体同样易于生产,且潜手性底物来源广泛,对于生产大量手性化合物来讲是最经济和最实用的技术。因此,不对称催化反应(包括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反应)已为全世界有机化学家所高度重视,特别是不少化学公司致力于将不对称催化反应发展为手性技术(chirotechnology)和不对称合成工艺。 这将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从动植物体内提取或天然化合物的转化来制取手性化合物.一般的化学合成只能得到外消旋混合物,须经烦琐的拆分后才能得到单一的手性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仅需少量手性催化剂就可将大量前手性底物选择性地转化为特定构型的手性化合物,故在手性化合物合成领域中最受关注亦最有实用前景. 而对于不对称催化合成,合适的手性催化剂的选择和合成至关重要.近几十年来过渡金属手性络合物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为手性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及产业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金属有机催化的立体选择性有机合成的应用研究在制药工业、农药和精细化学工业中将广泛应用,也是金属有机化学在新世纪中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树状大分子作为一种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型合成高分子,由于其结构的高度三维有序性,分子量的窄分布性、分子结构的高度规整性,并且是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控制、设计分子的大小、形状、结构和功能基团的新型高分子化合物。其高度支化的结构和分子内大量的空腔和表面密集的官能团分布,使其在催化剂的方面具有潜在的用途。 树枝状高分子高度有序的结构,与传统的合成或天然高分子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产物合成结构可控,单分散性好,可得分子量单一的产物。(2)溶解性好,外部官能团的性质决定其溶解性,可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合成水溶性、油溶性及两亲性的产物。(3)产物粘度小,一般合成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粘度的极大值后再下降,但不同于传统的聚合物,在合成过程中不会出现凝胶化现象。这些优异的性能决定了其在催化方面潜在应用。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化学史教育 4. 如何让化学史走进中学课埻 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 6. 中国炼丹术为何未发展成为科学化学的成因分析 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 8. 信息时代的化学教育前景 9. 关于化学发展的历史分期探讨 10. 现代化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1. 论中学历史教材中应增加科学史的仹量的必要性 12. 化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3.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14. 提高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 15.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6. 略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17. 略论课埻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18. 略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9. 如何运用化学实验发展学生能力 20.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1. 中学化学课埻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 22. 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及思考 23. 浅谈数学知识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 24.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25.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26. 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测量与评价研究 27.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方法 28. 化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

29. 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30. 计算机辅劣教学在化学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31. 课埻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32. 论中学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教法 33. 优化课埻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4.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埻教学效率 35. 在化学教学中倡导创新精神 36. 中学化学课埻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探索 37.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38. 从教学理念更新到教学行为探索 39. 环境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 40. 浅谈中学化学计算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41.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及环境影响分析 42. 浅谈我国中学教育模式与高考制度的关联性及利弊 43.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 44. 中学生的早恋调查及分析 45. 中学厌学的家庭、社会原因分析 46. 义务教育阶段对辍学生的对策研究 47.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兴趣 48. 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劢手能力 49.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 50. 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研究 51. 浅议大气臭氧层破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52. 浅议温室效应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53. 浅谈村、镇建设的规划与耕地保护 54. 浅议化学兴趣(提高)班教学的组织与实践 55. 乡村化学教材的编排与使用调查研究 56. 启发性教学”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 57. 环境保护兴趣组的组织与实践 58. 大气污染物(如粉尘)对农作物的影响调查与分析

化学与环境保护 论文

化学与环境保护 从环境保护出发,介绍了环境污染的现状、防治方法及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的成绩,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指出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研究课题,绿色化学的发展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不可否认,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另一方面,由于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在水体方面,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被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污染,诱发水俣病,使一些人四肢麻木、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惨痛而死。而大气方面,有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原因就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雾,导致人们胸闷、咳嗽、呕吐,年老体弱者因而死亡。环境污染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环境污染与治理 2.1水污染及治理 水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造成水污染。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热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无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在水污染防治技术上,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历时五年的“甲基汞污染综合防治与对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长江中下游浅水湖生态渔业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无磷洗衣粉的研制生产……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大气污染及治理 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飘尘、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染源,包括饮食或取暖时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雾;二是工业污染源,包括火力发电、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各种化学工业给大气造成的污染;三是交通污染源,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烟煤、尾气排放。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层的主要变化及环境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候变化,二是大气臭氧层破坏形成臭氧层空洞,三是酸雨和污染物的越界输送。 为了保护全球大气环境,改善本国的环境质量,一些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制定了新的计划。比如,英国政府宣布实施为期10年的“全球空气质量战略”计划,以使英国的空气变得清新;我国已经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修正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公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从调整能源政策入手,改善能源生产结构,增大一次能源中水电、核电及太阳能的比例。 3.我国化学污染防治的成绩

大学化学实验论文范文

大学化学实验论文范文 大学化学实验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对大学有机化学实验的“三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针对“三层次”的实验内容:基础规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分别设计了“问题引领互动式”、“任务导向参与式”、“专题研讨探究式”三种实验教学方法模型,该方法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三层次”方法;设计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因此,探索高校实验教学模式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三自主”)能力是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1-2]。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及其他近化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在基础化学实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构建了实验内容的三个层次,即:基础规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在教学方法上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形成了“三层次”递进式的教学特色,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三自主”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有机化学实验“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有机化学实验开设的时间多数高校是在大学一、二年级,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大学低年级)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课题组把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规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第一层次为基础规范性实验,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研素养以及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关键。第二层次为综合设计性实验,是训练、巩固学生基本操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实验能力的过程;第三层次为研究探索性实验,是拓展思路、提高科研素质、培育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分层设计 课题组以培养学生“三自主”能力为目标,围绕有机化学实验“三层次”的内容,探索设计了三种教学方法。基础规范性实验采用“问题引领互动式”教学,意在调动学生的思维,侧重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采用“任务导向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能力;研究探索性实验采用“专题研讨探究式”教学,以科研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能力。

中学生化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sj.com/doc/9e1897595.html, 中学生化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生化学论文选题参考 1、浅谈中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2、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 3、对中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调查研究 4、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5、中学生化学实验设计初探 6、水族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调查及兴趣培养的几点思考 7、培养中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 8、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 9、学科领域知识教学对中学生化学学习效果的影响 10、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培养的模型与策略 11、中学生化学物质结构学习过程模型研究 12、中学生化学提问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13、中学生化学学习认知方式与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4、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分析 15、“对话”对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 16、元认知训练对提高中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17、探查中学生化学“相异构想”现状及转变策略 18、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学生化学视觉素养的培养 19、对培养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探究 20、中学生化学实验技能考核评价研究

https://www.docsj.com/doc/9e1897595.html, 二、中学生化学论文题目大全 1、达州市中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精加工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3、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4、认知偏差的纠正在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5、课堂教学中学生化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6、中学生化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 7、中学生化学学习中学习风格的诊断及表现差异研究 8、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近因效应及其教学策略 9、发展中学生化学核心概念理解的实践研究 10、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研究 11、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学生化学视觉素养的培养 12、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13、培养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与途径 14、中学生化学逻辑思维障碍的形成及矫正策略 15、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16、运用适当评价与及时反馈激发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17、中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 18、运用化学实验课件提高中学生化学学业成绩的实验研究 19、中学生化学创新性学习评价的初步研究 20、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化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热门中学生化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材料化学论文

材料化学论文题目:高温超导材料研究 班级:2009级3班 姓名:梁秋菊 学号:200910140315

高温超导材料研究 摘要:简要介绍了高温超导材料及其发展历史,对超导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用途进行说明,对目前超导材料的主要研制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超导材料研究进展高温应用 一、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 高温超导材料一般是指临界温度在绝对温度77K以上、电阻接近零的超导材料,通常可以在廉价的液氮(77K)制冷环境中使用,主要分为两种:钇钡铜氧(YBCO)和铋锶钙铜氧(BSCCO)。钇钡铜氧一般用于制备超导薄膜,应用在电子、通信等领域;铋锶钙铜氧主要用于线材的制造。 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卡末林·昂尼斯意外地发现,将汞冷却到-268.98°C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由于它的特殊导电性能,卡末林·昂尼斯称之为超导态,他也因此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 1933年,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当金属处在超导状态时,这一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却把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磁场排挤出去。对单晶锡球进行实验发现:锡球过渡到超导状态时,锡球周围的磁场突然发生变化,磁力线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到超导体之外去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迈斯纳效应”。 超导材料的最初研究多集中在元素、合金、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等方面。至1973 年,发现了一系列A 15型超导体和三元系超导体,如Nb 3 Sn、V 3 Ga、Nb 3 Ge,其中Nb 3 Ge超导 体的临界转变温度(T c)值达到23.2K。以上超导材料要用液氦做致冷剂才能呈现超导态,因而在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1986年,德国科学家柏诺兹和瑞士科学家穆勒发现了新的金属氧化物超导材料即钡镧铜氧化物(La-BaCuO),其T c为35K,第一次实现了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铜酸盐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是超导材料研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打开了混合金属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方向。1987年初,中、美科学家各自发现临界温度大于90K的YBacuO超导体,已高于液氮温度(77K),高温超导材料研究获得重大进展。后来法国的米切尔发现了第三类高温超导体BisrCuO,再后来又有人将Ca掺人其中,得到Bis尤aCuO超导体,首次使氧化物超导体的零电阻温度突破100K大关。1988年,美国的荷曼和盛正直等人又发现了T 1 系高温超导体,将超导临界温度提高到当时公认的最高记录125K。瑞士苏黎世的希林等发现在HgBaCaCuO超导体中,临界转变温度大约为133K,使高温超导临界温度取得新的突破。 二、高温超导体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温超导材料指的是:钇系(92 K)、铋系(110 K)、铊系(125 K)和汞系(135 K)以及2001年1月发现的新型超导体二硼化镁(39 K)。其中最有实用价值的是铋系、钇系(YBCO)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兰州理工大学 本科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微乳液体系参数的测定以及相行为的研究 学院名称: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填表时间:年月号 摘要:采用稀释法计算了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的微乳体

系的结构参数和醇由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的自由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随ω的增大,水内核半径Rw、界面层厚L度,以及表面活性剂和醇在微乳粒子表面的平均聚集数n增加,而醇转移自由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GθC→i、分散相所占总界面面积Ad和颗粒总数Nd减小,测定CTAB/正丙醇/环己烷/水三相微乳液体系的“鱼状”相图和单相微乳液体系拟三元相图从“鱼状”相图的位置考察CTAB形成单相微乳液的效能。用电导法确定单相微乳液体系的结构(W/O、B.C.、和o/w)。考察微乳液结构和温度对微乳液电导率的影响。 关键词:微乳液;结构参数;稀释法;CTAB;相行为的研究 文献概述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掌握国内外文献查阅的一般方法 2.学习有关文献综述及实验工作报告的写作方法 3.初步了解微乳液的结构与性质及研究方法 4.了解并掌握微乳液的结构参数的测定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1.1微乳液的类型、结构和性质 微乳液是由水(或盐水),油,表面活性剂和主表面活性剂等组成,在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稳定体 系[1],由于它有很强的增容能力和超低界面张力的特性,由舒 尔曼(Schulman)在1943年首先制得,并在1959年正式命名为

“微乳液”。微乳液可分为单项微乳液和多相微乳液。前者是一个均匀的相体系,它们有三种结构之分,O/W型微乳液型,双连续型微乳液和W/O型微乳液。后者指微乳液存在二相平衡或者三相平衡中。在某些条件下,将发生winsorI型 ,winsor Ⅲ型,winsorrⅡ型,及下相微乳液(O/W型),中相微乳液(双连续性),上相微乳液(W/O型)的变化。单相微乳液,微乳液体系经常用三元相图或三元相图表表示。影响单相微乳液的因素:Bansol碳原子数目相关性,电介质对单相微乳液影响,温度对单相微乳液的影响。单相微乳液组成,除油和水以外,对于单烃链尾巴的离子表面活性剂,还需要加上中碳链长的助表面活性剂(醇,胺,有机酸等),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双烃尾巴的表面活性剂,往往不需要助表面活性剂。多相微乳液,winsor分类:在水(或盐水)—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体系中可能存在许多平衡。winsor将下相微乳液和剩余水,上相微乳液和剩余油,中相微乳液和剩余水,剩余油等三类平衡体系,分别称做winsorⅠ型,winsorⅢ型和winsorⅡ型。 Lindman等人用NMR方法测定了WinsorⅠ,Ⅲ和Ⅱ型中各个组成(油,水,表面活性剂,醇等)的自扩散系数,证明中间微乳液具有双连续结构[2]。 微乳液相对于普通乳状液有两个特点:一是其形成完全是自发的,不需外界提供能量;二是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存放过不会发生聚结,且离心不分层[3],典型的被称为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 近代建筑、工业遗产和科技遗产类型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由于长时间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都普遍存在材料老化和结构安全的问题,因此保护这些钢筋混凝土历史建筑是一项非常迫切的重要任务。本实验从制备混凝土样块与模拟混凝土孔隙液入手,采用双向电迁移的方法,得出有机硅季铵盐有着十分良好的阻锈效果,能够有效阻止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与劣化,并且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双向电迁移技术是一种很好的修复保护方法。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电渗阻锈剂、双向电迁移技术、电化学工作站

ABSTRACT Due to the long-term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factors, historical buildings of cultural relics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eritage all have the problems material aging and structural safety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a very urgent task to protect these reinforced concrete historic buildings. In this experiment, we started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concrete specimens and simulated concrete pore fluids, and used a bidirectional electromigration metho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rganosilicon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has a very good rust-proof effect an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corros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for historical buildings, bidirectional electromigration technology is a pretty good method of repair and protection. 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electroosmotic rust inhibitor, bidirectional electromigration technology, electrochemical workstation

环境与化学论文

课程名称: 环境与化学 论文题目:化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系(部)名称: 教育科学系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本科 班级:小教本101班 姓名:张海燕 学号: 2010111655

化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很大程度上看,环境问题与化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很多的环境污染都源于化学的不合理发展,化学领域的不科学管理。本文介绍了当今世界生活环境的现状及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指出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研究课题,绿色化学的发展对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问题化学发展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不可否认,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化学的发展也不例外。所以,化学发展为人类获得很多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的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本来绿色平和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黑色的污水,黄色的烟尘,五颜六色的废渣和看不见的无色毒物。 大气污染 在大气污染方面,著名的有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特别是伦敦烟雾事件,其致死人数最多。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着大灯。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根据事

大学物理化学(上)论文

物理化学论文 一个学期就这样马上就过去了,我们对物理化学这门课也有了系统的学习。对于物理化学这门课,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抽象,物化不像无机化学,每一个反应都能通过化学反应实验真实的反映出来,物化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东西,在刚刚开始学物化的时候,我几乎被一大堆偏微分关系式所吓晕。虽然高中时就学过物理,进入大学时也学习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物理,但由于成绩一直不理想,所以对于物理化学一学是真直都存在恐惧心理的。尤其是看那一大堆偏微分的公式,更是让我觉得头痛。然而通过阅读以及对以前高数的复习,我慢慢地能理解偏微分的含义了。由于物化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因此我们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外,更重要的是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将它们融会贯通,这才能学习好物化。所以对物化的学习,需要靠理解,领悟,不过,认真的记住每一个公式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先总结一下物化的学习心得: 勤于思考:十分重视教科书,把其原理、公式、概念、应用一一认真思考,不粗枝大叶,且眼手并用,不放过细节,如数学运算。对抽象的概念如熵等千方百计领悟其物理意义,甚至不妨采用形象化的理解。适当地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摒弃错误。二、认真听讲:要抓住老师上课讲的重点知识,了解物化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思考老师是怎样理解书本中内容的,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能松懈。三、勤于总结:物理化学这门课知识点多,内容零散复杂,但是知识前后联系又很紧密,所以一定要善于总结,把前后知识联系在一起。四、善于联系实际:学习并不是一味的学习,还需要关注、联系生活中得事物。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以为学习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能够很便利的运用知识解决所有题目,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但现在发现,学习的目的是与生活分不开的,所以当熟练掌握书本知识后,不但学会解决联系题目,重要是懂得怎样把这些知识是运用到生活中或与生活联系。 在这门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热力学部分的知识,在热力学中,我们学习了热力学三大定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掌握了几个状态函数的求解方法。尔后,我们还学习了溶液中普遍存在的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相平衡这张内容中我们见到了形形色色的相图,包括二组分、三组分以及多组分的相图及其应用。在化学平衡中我们掌握了温度、压力以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最后,我们还学习了统计热力学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原子、分子配分函数以及用这些知识求热力学状态函数的值。 以下就是我对物理化学的公式与使用条件的一些总结,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分享。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 对理想气体是万能公式,怎么用都没错。 2.范德华方程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中学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中学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素质教育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环境材料与导论论文

生物资源材料与未来化学纤维工业的发展 当你从食品店买回糖果、糕点的时候,当你从服装店选购了称心服装的时候,当你从家用电器商场抬回称心电器的时候,甚至当你从菜摊上买回新鲜蔬菜的时候,带回来的包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塑料袋,当这些塑料袋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如何处理就牵扯到了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当然,作为学习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一名学生,经过专业课的学习,我知道高分子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正因为这样高分子的发展会给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地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那么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经济性循环就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宠儿,企业通过经济性循环可以追求更高的效益,最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环境的污染。 一.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经济性循环 高分子材料自上世纪问世以来,因具有质量轻、加工方便、产品美观实用等特点,颇受人们青睐,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随着聚合物合成方法的改进,结构修饰与分子设计水平提高和共混改性技术的

完善,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高分子的光电、磁等行为,揭示分子结构和光电、磁等特性的关系导致更新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出现。近年来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如智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等相继问市,为高分子材料应用于大型制件和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合成纤维。在二战以前,由于天然高分子材料来源丰富,人工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缓慢。但随着战争的爆发, 天然橡胶、棉花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开始紧缺, 迫使人们去探索合成人造高分子的途径。 与此同时,高分子材料的大量使用及废弃后的不适当处置引发了诸如白色污染之类的问题制约了高分子工业的发展。况且,高分子材料的原料是石油和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近年来,石油原料的有效开采储量迅速下降,能源价格不断上升,更加速了废旧高分子材料的资源化进程。由于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优良性能,适合现代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且不受地域、气候的限制,因而高分子材料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对人类最为重要的材料;但是,高分子材料的化学稳定性使其消费产物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循环利用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化是处理废旧高分子材料、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无论是从环境科学的原理着眼,还是从环保和节约资源的角度看,废塑料资源化不仅可以消除环境污染,而且可以获得宝贵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明显的环境效益。以下就是高分子经济性循环的几种方法,做简要介绍。 第一,物理循环利用物理回收循环利用技术主要是指简单再生利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参考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化学史教育 4. 如何让化学史走进中学课堂 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 6. 中国炼丹术为何未发展成为科学化学的成因分析 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 8. 信息时代的化学教育前景 9. 关于化学发展的历史分期探讨 10. 现代化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1. 论中学历史教材中应增加科学史的份量的必要性 12. 化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3.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14. 提高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 15.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6. 略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17. 略论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18. 略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9. 如何运用化学实验发展学生能力 20.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 22. 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及思考 23. 浅谈数学知识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 24.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25.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26. 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测量与评价研究 27.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方法 28. 化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29. 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3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化学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31. 课堂“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32. 论中学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教法 33. 优化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4.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5. 在化学教学中倡导创新精神 36.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探索 37.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38. 从教学理念更新到教学行为探索 39. 环境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 40. 浅谈中学化学计算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41.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及环境影响分析 42. 浅谈我国中学教育模式与高考制度的关联性及利弊 43.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 44. 中学生的早恋调查及分析 45. 中学厌学的家庭、社会原因分析 46. 义务教育阶段对辍学生的对策研究 47.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兴趣 48. 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 49.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 50. 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研究 51. 浅议大气臭氧层破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52. 浅议温室效应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53. 浅谈村、镇建设的规划与耕地保护 54. 浅议化学兴趣(提高)班教学的组织与实践 55. 乡村化学教材的编排与使用调查研究 56. “启发性教学”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 57. 环境保护兴趣组的组织与实践 58. 大气污染物(如粉尘)对农作物的影响调查与分析 59. 浅谈乡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60. 农村饮用水水源调查及污染途径分析

我的现代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

选修课结课论文题目: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土木工程 学号2012451004 姓名 2015年5月26号

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到目前为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中,人们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危害最为严重,所以对于人们来说如何处理好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化学;污染;绿色化学;环境保护 前言 经过两个多月的化学与现代生活选修课的学习,我对于化学这门课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了一个深刻的感触:生活离不开化学。但是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化学与环境污染方面,现在社会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化学应怎样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自身? 正文 环境是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以空气、水、土地、植物、

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是我们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空间。环境自身有一种自净能力,但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的空气污浊会造成人们的发病率上升,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造成饮用水源的质量下降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兴衰。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化学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几年来我们面临着诸多的环境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在变暖,自然灾害在增加,这些都引起了人类的反思。目前全球范围内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大都和化学有关,因此许多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化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也相信化学工作者既然能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社会增辉添彩,同样也有办法来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污染。所以绿色化学的出现和发展势必会对环境保护起到推动作用,指引人类走进绿色生活。 下面我就从绿色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原则与环保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绿色化学基本概念 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

表面化学论文

表面化学学科发展概述 (东北大学) 摘要表面化学对于化学工业很重要,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 例如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内催化剂如何起作用等; 此外, 表面化学反应对于许多工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如人工肥料的生产; 表面化学甚至能解释臭氧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表面化学与许多学科有关,且发展历史悠久,将来也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表面化学化工工业其他学科发展概述 一、表面化学简介 表面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 是在胶体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在物质两相之间的界面上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通常将气- 固、气- 液界面上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称为表面化学, 而在固- 液、液- 液界面上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称为界面化学。但也有些学者将所有的界面过程化学问题都称作表面化学或界面化学, 并不是分得很严格。可以说在自然界和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 到处都存在着在与表面化学有关的问题, 如: 水珠滴在干净的玻璃板上, 就会自动铺展; 但如果水珠滴在荷叶上, 情况则完全相反, 此种现象都与表面化性质有关。 表面化学与许多学科, 如: 电器及通讯器材学科、材料科学、医学、生物及分子生物学、土壤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它在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如石油的开采、油漆涂料的生产、各种轻化工、日用化学品的制造、信息材料的制造、采矿中的浮选、环境污染

的处理与防治。同时, 食品、纺织、军工、体育用品、农药、建材等众多领域都与胶体和表面化学有关。因此, 可以夸张地说, 表面化学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表面化学的重要性 密切接触的两相之间的过渡区(约几个分子的厚度)称为界面,如果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在相的界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界面现象,通常将气一液、气一固界面现象称为表面现象。表面化学是研究表面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表面的形成、表面组成结构和表面上进行的吸附、扩散以及化学反应的能力等。 表面化学过程的研究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着重要作用。石油炼制工业中的催化重整、加氢精制工艺过程同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分子同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性能密切相关。表面化学家对哈伯一博施(Haber Bosch)过程的透彻研究促进了合成氨工业的飞速发展。在环保方面,人们对一氧化碳在金属表面氧化过程的研究促进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的研制,极大地减少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对氟氯烃以催化方式破坏臭氧层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找到更好的保护臭氧层的方法。在微电子领域,人们不仅用化学气象沉积法生成了大量的很薄的半导体,而且对半导体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深人研究,为开发新的高效半导体器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工业生产领域,纺织、造纸、矿山都离不开高效工业表面活性剂,就连实现强化采掘石油也需加入表面活性剂以有效地降低岩芯与石油混合物之间的表面张力以及粘度。在能源行业,水在半导体表面光解制氢的研究成果可为实现利用水中氢资源开辟途径;人们正试图找到效率更高的燃料电池,以使车用氢气燃料电池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