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

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

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
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

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 第一章,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一、说目标

本节课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并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通过图形结合培养图形辨析能力,并设置问题锻炼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同时,树立整体与局部、对立与统一相互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材

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稳态概念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都会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一册第4章的内容联系紧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理解好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机理,本节仅仅作简要交代,更多相关内容将在本章后几节中深入探讨。本节内容还与第八、九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节起到承上启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三、说学情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结构”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1、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难点稳态的概念

解决方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问题探

讨、思考与讨论等环节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同时播放幻灯片,架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形象,不要放任学生凭空想象。提出适宜问题,充分引起学生思考;并引导其学会使用学案,通过思考找出问题答案,锻炼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重难点的处理还精选了不同层次的随堂练习,将难点知识当堂消化,不留后遗症。同时联系近几年高考题,让学生知道,高考在考些什么,做到有的放矢。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手段及理论依据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分析

(2).问题教学法:讲解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有效注意力。

2、如何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到会学

重点设疑,善于引导,完成学案

五、说教学程序

对于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不应该再局限于单纯的有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储备,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然如此,就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来。通过主动获取,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前,请同学们观看两幅图片——单细胞生物及多细胞生物生存环境的比较。通过比较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出内环境对于多细胞生物的意义。在此情景下,学生渴望了解内环境的具体组成及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继而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得出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

2、教学活动安排的理论依据

3、教具准备:教材、学案、黑板、幻灯片

4、板书设计:书写顺序体现了本节课的整体思路及重要知识点,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有利于架设知识完整体系。

专题七 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专题七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B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 3.体温、水盐调节A 4.血糖调节B 5.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 6.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 7.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 8.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 8.人脑的高级功能A 10.动物激素的调节B 11.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B 【学习过程】 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1.内环境的组成包括哪几部分?成分有哪些?具体细胞的内环境判断。 2.简述体温、水盐调节过程 3.血糖的来源、去路和调节过程,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 拓展提高: 1.组织水肿的原因 2.下丘脑的作用及与血糖、水盐、体温调节的关系 考点二、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方式及类型 2.兴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机理,传导的形式,速度,方向?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组成,传递的形式,方向及原因,速度。人脑的高级功能有哪些? 拓展提高: 1.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判断 2.膜电位的变化与离子的运输 3.抑制性递质与膜电位的关系 抑制性递质:不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不存在钠离子内流,主要是阴离子通道打开,使阴离子内流,抑制兴奋的产生。如γ-氨基丁酸 麻醉剂的作用原理:延长阴离子通道打开时间,抑制兴奋的产生,产生麻醉效果。 考点三: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常见激素的作用,分泌部位,化学成分,作用部位(靶细胞),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2.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分泌及分级调节过程 3.激素调节的特点 拓展提高: 1.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区别 2.反馈调节机制 (1)负反馈调节: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如: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分泌(2)正反馈调节: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如:当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胃泌素的分泌调节机制即为正反馈调节如: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射精等。 3. 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类型 (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甲类型,即: (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合成, 垂体释放。 (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丙类型,即: 考点四、免疫调节 1.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类型及三道防线。 2.流感病毒如何进入人体细胞,又如何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理解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解释和说明其意义。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且能够解析一些实例。 能力目标 1.图形辨析能力、图形和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 2.基本的绘图能力。 3.一定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志品质。 3.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精讲实例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2.结合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条件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播放微课件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教具准备 微课件、投影片、试管、血浆、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回忆人体的四个系统的知识。 ●教法建议 1.谈话法。 2.讨论法。 3.实验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我们知道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等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教学目标达成] 一、内环境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内容。 教师演示:微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 学生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 (2)淋巴的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学生活动: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内环境中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表示出来。 师生总结:由此可见,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提问: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获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归纳: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指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内环境的稳态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 投影片:(1)影响血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回答:(1)主要因素有pH、渗透压、温度等。 (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 (3)缓冲物质(缓冲对)的缓冲作用。 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 学生探究性实验:1.用加了抗凝血剂(柠檬酸钠)的血浆为实验材料,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甲试管中加入2 mL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讨论:请部分学生将其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分析实验现象。 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 师生总结: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就会与NaHCO 3 发生反应, 生成乳酸钠和H 2CO 3 ,H 2 CO 3 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 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 增加通气量,从而将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有过多的Na 2CO 3 发生反应,生成 NaHCO 3,过多的NaHCO 3 可以从肾脏排出体外。 教师总结: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实验、实例的分析,我们归纳出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内环境与稳态 华中师大一附中汪红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理解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解释和说明其意义。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且能够解析一些实例。 能力目标 1.图形辨析能力、图形和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 2.基本的绘图能力。 3.一定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志品质。 3.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精讲实例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2.结合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条件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播放微课件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教具准备 微课件、投影片、试管、血浆、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回忆人体的四个系统的知识。 ●教法建议 1.谈话法。 2.讨论法。 3.实验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我们知道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等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

行物质交换的呢? [教学目标达成] 一、内环境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内容。 教师演示:微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 学生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 (2)淋巴的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学生活动: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内环境中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表示出来。 师生总结:由此可见,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提问: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获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归纳: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指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内环境的稳态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 投影片:(1)影响血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回答:(1)主要因素有pH、渗透压、温度等。 (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 (3)缓冲物质(缓冲对)的缓冲作用。 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 学生探究性实验:1.用加了抗凝血剂(柠檬酸钠)的血浆为实验材料,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甲试管中加入2 mL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讨论:请部分学生将其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分析实验现象。 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 师生总结: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有过多的Na2CO3发生反应,生成NaHCO3,过多的NaHCO3可以从肾脏排出体外。 教师总结: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实验、实例的分析,我们归纳出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 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以内环境中一些钠离子和氯离子为例,讲授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让学生讨论课本上的问题: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是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进而讲解稳态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都会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从整册书的安排来看,本章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 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内涵 2.理解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理化性质的调节过程 3.掌握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及稳态的调节机制 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学、展、评”教学法

现的问题能大胆的讨论解决 小组竞学精讲点拨教师精心研读最新考试大 纲及历年高考题,确定本章 的常考知识点及题型,根据 考点及学生学情选择合适 的题目让学生分组研究讨 论,并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完善对 应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解题 能力和答题技巧。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关系 【典型例题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 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辨析:对以下成分进行正确归类:氨 基酸、氧气、水、DNA聚合酶、尿素、 纤维素、K+、血红蛋白、脂肪酸、血浆 蛋白、RNA聚合酶、维生素、激素、 呼吸酶、葡萄糖、CO2 、抗体、神经 递质、甘油、胃蛋白酶。讨论总结:内 环境中可以存在和不应存在的物质分 别有哪些? 学生认真思考完成例题1,并通过对学 案上所列物质进行相应分类后总结内 环境中可以存在和不应存在的物质,且 形成自己的记忆方法。 让学生在 解题过程 中思考内 环境的组 成成分,并 能根据所 学知识对 物质进行 合理的分 类,总结出 适合自己 的记忆方 法。 小组 竞学精讲点拨由对应的小组选派代表解 答题目,教师适时点拨,本 题重点考查细胞与外界环 境的物质交换及内环境酸 碱性的调节。 考点二: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和 内环境的稳态 【典型例题2】: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 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 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 CO2等物质 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 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剧烈运动时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 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 用使pH基本稳定 调动学生 积极性,培 养学生表 达能力和 互助学习 的习惯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于明 一.教学内容 1.细胞生活的环境 2.细胞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二.重点关注 (一)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去理解三种基本成分之间的分布、物质交换以及结构关系和功能关系,为下面学习调节机制打好理论基础。 (二)内环境中的物质及生化反应: 从体内体外、细胞内外的物质、反应分析出发,理清内环境可能存在的物质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注意区分体外和细胞内的反应。 1.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其内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1)营养成分: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2)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3)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应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有关酶、复制转录翻译有关酶、转氨酶等各种胞内酶 (三)内环境的pH、渗透压变化: 综合分析正常条件下,体内一些理化条件的变化引起内环境中相关反应,导致渗透压和pH的变化。 1、渗透压 (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在7.35~7.45。 (2).维持因素:与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3-、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3、温度 (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 ℃左右。 (2).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非常重要。可通过动画和日常生活事例来激发。如下例 1.观察屏幕上的动态图(图中依次出现血管及其中的血细胞、血浆、淋巴、组织细胞、组织液。图中血液在不断流动,图中出现的箭头表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2.给病人输液时,输入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 3.糖尿病 4.剧烈运动时会因缺氧而产生乳酸 5.尿毒症 6.感冒发烧

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

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 第一章,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一、说目标 本节课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并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通过图形结合培养图形辨析能力,并设置问题锻炼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同时,树立整体与局部、对立与统一相互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材 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稳态概念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都会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一册第4章的内容联系紧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理解好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机理,本节仅仅作简要交代,更多相关内容将在本章后几节中深入探讨。本节内容还与第八、九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节起到承上启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三、说学情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结构”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1、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难点稳态的概念 解决方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问题探

高三生物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教案设计

高三生物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内环境:相对于生物体生活的外界环境而言,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组织液: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隙形成。 淋巴液: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内含大量淋巴细胞。 血浆:含大量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 1.举例分析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血浆②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 ③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液④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 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和组织液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3)所含化学成分有差异。 3. 组织液、淋巴、血浆之间的关系图 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血浆的pH为7.35~7.45。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无机盐在细胞外液中的作用:①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②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 三、内环境调节机制的认识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图文稿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b)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人体内血液的PH调节过程,使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通过运用实例分析,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2、学生预习并思考: A、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 。 血液PH维持正常值: ----------

最新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姓名:卢海锋学校:湖州二中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动物内环境的组成、作用及稳态的概念、生理意义等相关知识。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内环境的组”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都比较抽象,而这些内容涉及一些初中知识,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就相对容易;初中还学习了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就不会太难。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排出代谢废物。此外,和必修1中“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联系。总而言之,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本节的学习应该不会困难。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本堂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本节课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有播放视频、flash、ppt等教学辅助工具。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安排学生上台做练习(看图画出内环境各个成分之间的练习),以及讨论“稳态失调”等现象。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异同点。 2)说出内环境的含义、组成、成分、及作用;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描述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4)举例说明稳态破外所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技能目标: 1)分析比较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的异同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利用稳态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调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同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稳态是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的学习,培养建立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细想。 2)通过学习稳态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与习惯。 五.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 2、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六.教学难点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内环境的组成 ①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等体液 ②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 注:【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组织液液只能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内】 ③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在37度时约为770kpm,相当于生理盐渗透压(2)酸碱度 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②、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3)温度(37℃,波动一般不超过1℃) 三、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①代谢活动均在细胞中进行,故细胞中CO2浓度最高 ②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 四、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的调节:神经 ----- 体液 --- 免疫共同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组织液 【组织水肿】 (1)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 (2)组织水肿的原因

内环境与自稳态(说课稿)

内环境与自稳态(说课稿) 西外外国语学校卞慧芳一.专题说明 内环境与自稳态为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第二章内容,是对初中和高中<<生命科学>>基础型课程中有关内环境知识内容的系统拓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生命活动的调节》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达到对内环境概念及稳态调节机制的理解。 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稳态概念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也经常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虽然在第一轮复习中已经对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但很多同学对此部分内容的掌握还只是停留在各独立的知识点,没有构建体系,前后贯通。本专题的复习,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并运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说明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人体是怎样保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的,理解自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3.认识体液中的电解质含量和分布特点。 4.掌握人体中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的调节机制,以及肾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5.理解人体体温恒定的意义,以及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 6.理解人体中血糖平衡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7.初步学会血糖仪定量测定血糖的操作方法。 8.理解人体中血脂的主要来源、去路及其平衡。 9.理解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获得对图表信息识别、分析、理解的能力。 2.能运用掌握的基本原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由于水和电解质平衡引起的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2.关注体温调节失衡引起的中暑等疾病,学会中暑的自我预防和急救。 3.关注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高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思考与讨论〕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教后感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内环境和稳态知识点

内环境和稳态知识点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内环境的稳态: ?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 ?(2)具体表现: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容与基础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与意义: ? ?(3)维持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4)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泌尿系统④循环系统?3、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4、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吸收、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 ?5、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

?知识点拨: ? ?1、血液Na+、K+、pH的稳定性:血液的pH通常在~之间,变化范围很小。原因是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 ?2、内环境稳态失调:长期营养不良,会出现组织水肿。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回流到血浆从而使组织液增加。肾小管肾炎也会使组织液增加而水肿。细胞代谢旺盛使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浓度增加使组织液增多而水肿。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表现: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剧烈运动时,人体会大量出汗;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4、体液各成分间的转化与判断方法 ?①相互转化关系: ? ?②判断方法: ? ?5、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DNA分子复制、DNA分子转录、mRNA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的物质:消化酶等。 ?③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 ?6、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材分析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材分析 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谭永平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 初步了解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体能;章引言则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内环境”比较抽象,教材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表象入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对

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可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此外,本章后续学习内容还进一步阐释了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为什么要维持稳态等,到下一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教材以“细胞为什么能在内环境中正常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更为详细,资料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化学知识;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则用一句话带过。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知识,经过讨论得到答案。教材正文后面还安排了与此有关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从而初步认识内环境各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因为体温便于测量,所以教材以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着手,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本节安排的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只与内环境组成成分有关,并不涉及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因此,其内在逻辑关系上应是紧接着内环境稳态概念出现,但教材编排时为便于阅读,将它放在正文最后。 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教材在此处仅做笼统的阐述,相关内容将是第2章学习的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在有关“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中,已经有多处在个体层次体现了内环境维持稳态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个黑体字标题下,教材仅结合细胞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从生理代谢反应正常进行的角度以阐述。 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材编写时力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例如,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是联系生活实际的。 课外阅读材料“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较详细地阐述了稳态概念提出和发展的过程,阐述了不仅在个体层次存在稳态,在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也都存在稳态现象,点明稳态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与反思

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稳态概念 2. 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稳态的生理意义。讲述了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在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指出,必须依靠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才能通过内环境真正完成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完成以下内容。通过举例说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强调稳态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旦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用具: 沉淀或经离心处理后的血液(需加抗凝剂),自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多媒体课件或抽拉式幻灯片。 教学方法:学生观察、讨论与归纳相结合。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人体内的代谢活动都是通过酶促反应来完成的,那么,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回答:温度和pH等。) 引言:可见,一个生命活动正常的人,他体内的温度和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都是处在相对稳定状态的。这堂课学习的课题是《内环境的稳态》。 提问:什么是内环境呢? 分析:体内有许多液体,它们是内环境的基础。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学生举例)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 (学生举例)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