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低血糖概述

低血糖概述

低血糖概述
低血糖概述

转自:《生物学通报》

2004年第39卷第5期

低血糖概述

郑云郎 (台州学院医学院浙江台州 318000)

血糖是指血液中各种单糖的总称,包括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和甘露糖等,但主要是葡萄糖。正常人清晨空腹时静脉血糖浓度为3.89-6.11 mmol/70-110美国/dL)。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很重要,全身各组织细胞都需要从血液中获取葡萄糖,特别是脑组织、红细胞等几乎没有糖原贮存,必须随时由血液供给葡萄糖,以取得自身生存、代谢和功能所需要的能量。由于血糖浓度具有一定的生理性波动和正常人群对血糖的耐受力有差异,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 mmol/L(50 mg/dL)称为低血糖。低血糖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生化异常的表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血糖浓度过低,影响各组织细胞尤其是脑细胞的能量供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血糖症状,如饥饿、疲倦、乏力、精神不集中、头晕、心悸、脸色苍白、出冷汗、手颤等.严重时出现幻觉、躁动、惊厥、神志不清、甚至昏迷(低血糖休克)、死亡。其反应程度高低与不同原因、血糖下降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性和耐受性有关。低血糖反复发作,症状严重,持续时间超过6 h,则会造成脑细胞不可逆转的损伤,即使以后血糖恢复正常。也常会遗留痴呆等症状…。对低血糖患者的处理,可给予口服葡萄糖或其他糖类如糖水或糖果等,必要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和升血糖药物,以快速提升血糖浓度.供给基本能量需要。当症状改善后应询问病史,查明原因和诱因,进行对因治疗。引起低血糖的原因颇多,其发生机制复杂。兹概述如下。

1 饥饿性低血糖长时间饥饿或不能进食时,外源性血糖来源断绝,内源性的肝糖原贮备有限,约为70-100g,10多小时即被耗尽,此时主要靠糖异生来维持血糖浓度。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当出现“供不应不求”时即发生低血糖。不吃早餐的人易发生低血糖,影响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效率。

2 运动性低血糖持续的剧烈运动或运动以后,由于能量消耗大,葡萄糖氧化分解迅速而量大,此时若未及时补充糖类食物,则可引起低血糖。

3 酒精性低血糖空腹大量饮酒后,由于酒精在肝内氧化,使NAD+过多地还原为NADH,造成乳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受到抑制…,糖异生作用减弱。当有限的肝糖原被动用以后,即可发生低血糖。

4 反跳性低血糖是一种突然停输高渗葡萄糖而引起的低血糖。其机制可能是输注高渗葡萄糖液,刺激胰岛素的大量分泌,其浓度可高出正常的4-6倍。若突然停输高渗葡萄糖液,由于胰岛素的持续作用而使血糖浓度迅速下降,出现低血糖。

5 特发性低血糖多见于神经质的中年妇女。主要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过度。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为非器质性疾病,餐后2-3 h发作,系血糖利用过度性餐后低血糖。

6 药源性低血糖主要见于糖尿病治疗时,常因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如磺酰脲类等使用过量、使用后活动增加或饮食配合不合理引起。胰岛素通过增加血糖的利用、减少血糖来源而降低血糖,其作用环节有:1)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内;2)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3)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4)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5)促进糖转变为脂肪。口服降糖药以磺酰脲类为例,其作用机理是:磺酰脲类药物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阻滞了钾通道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胞外钙内流。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增加,触发了胞吐作用,并促进胰岛素释放…。长期服用且胰岛素恢复至给药前水平的情况下,其降血糖作用仍然存在,这可能与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也可能与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有关。有一些药

物如水杨酸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可加强口服降糖药的降糖作用而引起低血糖。心得安也可引起低血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糖原分解而引起空腹或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发生低血糖。

7肝源性低血糖当肝功能严重损伤时,如患有晚期肝硬化、广泛性肝坏死、严重病毒性肝炎和重度脂肪肝等病人,一方面由于肝脏储存糖原及糖异生等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而产生低血糖.另一方面胰岛素在肝内灭活减弱,对血糖水平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在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更易发生.也可高血糖和低血糖交替出现。

8胰岛B一细胞增生性低血糖由于胰岛B细胞增生或癌瘤,即使血糖处于低水平,也可自主性分泌胰岛素,使糖原分解减少,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糖异生减弱,患者在饥饿或运动后出现低血糖。

9 胃大部切除术后低血糖某些消化道手术以后的病人如胃全部或次全切除术等,一方面由于进食后胃迅速排空,糖类大量进入小肠,而小肠此时消化吸收功能活跃,致使血糖急剧升高,高血糖刺激胰岛素过量分泌,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于进食后2 h可出现急剧的低血糖反应;另一方面术后胃肠道激素(如肠高血糖素等)暗]也过量分泌,刺激释放胰岛素,促进低血糖的发生。口服葡萄糖耐量曲线的特点是服糖后血糖迅速上升。后又陡然下降。此种病人宜少食多餐,高蛋白低糖膳食可避免发作。

10早期糖尿病性反应性低血糖多见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由于胰岛B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产生高血糖;高血糖又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在进食后4-5 h出现低血糖。患者常有糖尿病家族史,并多有超重或肥胖。

11 内分泌机能异常性低血糖当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胰岛a-细胞功能低下时,对抗胰岛素的一些激素如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而引起低血糖。

12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免疫缺陷有关。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自身抗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胰岛素自身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但当胰岛素从这种复合物中大量解离时很快产生症状性低血糖。此外,体内的抗胰岛素受体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封闭了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阻碍胰岛素发挥生物效应而产生胰岛素抵抗,但偶尔也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模拟胰岛素样作用而发生严重的空腹低血糖…。本病的低血糖和高血糖可交替发作。

13 胰外肿瘤性低血糖有些胰外肿瘤如纤维肉瘤、神经纤维瘤、原发性肝癌、肾上腺癌等可出现低血糖,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需要摄取大量的葡萄糖。肿瘤释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物质,使葡萄糖的利用增加。来源减少所致。发作时血糖甚低,血胰岛素含量也低(引,后者可与胰岛素瘤区别。

14新生儿低血糖有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由于脱离母体,自身糖代谢调节机制不健全,糖原储备不足或消耗过多、糖异生能力低下、外源性葡萄糖供给不足,因此极易发生低血糖;少数新生儿可因高胰岛素血症等内分泌异常或先天性代谢缺陷而致低血糖。根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即使是正常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72 h低血糖的发生率也在3.3%-16%之间,尤以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剖宫产儿等多见。这种低血糖一般没有症状,隐匿的持续、反复的低血糖可损及新生儿脑的生长和功能.造成长远的危害,所以这种低血糖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15 婴儿酮性低血糖有些婴儿在血糖降低的同时尿中出现酮体,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1)由于丙氨酸转换率低,糖异生原料缺乏引起;2)由于患儿肝糖原合成酶活性降低,肝糖原减少引起;3)由于长链脂肪酸不能进入线粒体氧化,乙酰辅酶A减少,使丙酮酸羧化酶和果糖l,6二磷酸酶活性被抑制。糖异生作用减弱;乙酰辅酶A减少还可活化丙酮酸脱氢酶,使更多的葡萄糖被利用,血糖进一步降低。由于血糖降低,脂肪分解增加,酮体生成

增多,故出现酮性低血糖。

16 亮氨酸敏感性低血糖某些婴儿食人含亮氨酸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鸡蛋等,亮氨酸刺激胰岛素释放剧增而引起低血糖。

17酶缺乏性低血糖某些酶先天缺陷可引起低血糖。如糖原积累病I型(Gierke病)的患儿由于肝中先天缺乏葡萄糖6一磷酸酶。不能使肝糖原分解为自由的葡萄糖,生成的6一磷酸葡萄糖,既不能穿过肝细胞膜。又不能变成游离葡萄糖,致使糖原在肝中大量堆积,同时也就必然产生低血糖。肉碱脂酰转移酶缺乏的患者,其组织中的长链脂肪酸不能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肝脏也不能将脂肪酸氧化成酮体,结果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导致血糖水平降低[引。又如中链或长链脂酰 CoA脱氢酶缺陷的患者可发生低酮性低血糖…,其机制可能是体内的代谢产物丙酰CoA、异戊酰CoA、乙基丙二酸等增加,抑制丙酮酸羧化酶活性。乙基丙二酸还可抑制线粒体苹果酸的转运,使糖异生减弱,结果产生低酮性低血糖。

18无症状性低血糖多见于I型糖尿病人和怀孕妇女,表现为有低血糖而无自主神经警告症状。部分I型糖尿病人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发生低血糖.病人有时在无任何低血糖症状的情况下,而反复发生昏迷或癫痫,严重者危及生命。其发生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识别功能降低、或神经递质未释放减少、或组织对递质的敏感性降低有关。有些妇女在怀孕后也出现无症状的低血糖症。其机制与胎儿不断从母体摄取葡萄糖及丙氨酸的供应减少有关。此时,母体自身可能主要靠血液中酮体维持神经中枢的能量供应,减少了脑组织对葡萄糖的需要。此外,夜间低血糖(又叫黎明前低血糖)和Somogy现象也可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对健康的潜在威胁更大,应特别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上册,第ll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979——988.

2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88,826—829.

3孙树秦.生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l:106—107.

4娄建石.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1@,2002,228—232.

5汤新之,崔乃杰.临床生物化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1999: 21—25.

6陈正炎.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74—80. 7吴圣楣等.新生儿营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3:112一118.

8徐晓利,马涧泉.医学生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1",1998:178— 180. (BH)

PDCA-低血糖综合征预防改善持续质量改进

低血糖综合征预防改善持续质量改进 中国重汽医院内分泌科 什么是低血糖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目前胰岛素应用广泛,血糖不达标的患者,只要经过6个月的多种降糖药联合应用,就可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越严格,越容易产生低血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地转变,病人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血糖可以诱发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使临床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持续质量改进的低血糖管理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病人的要求、质量的提高而开展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 持续质量改进的主要原则 一、过程改进:质量改进的根本是过程的质量改进,质量改进通过改进过程而实现。 二、持续改进:是以现有质量过程为基础,对病人不满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原因,解决问题,提高质量。 三、预防性改进:质量改进的重点在于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仅仅是事后的检查和补救,只有事前质量控制,才能达到永久性的、根本性的质量改进。 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专案改善主题主要内容 一、选题理由 二、确定改善主题 三、成立小组 四、制定活动进度表

五、现状调查 六、原因分析 七、确定目标 八、改进措施 九、效果评价 十、发现问题 一、选题理由 住院病人多因血糖过高或出现急性、慢性并发症而住院,住院后一般多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或联合口服药治疗来消除高血糖的毒性,保护靶器官。在降糖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低血糖,低血糖除了造成患者的不适,甚至可以造成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不信任,甚至决绝应用胰岛素,重者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低血糖的危害远远超过高血糖。低血糖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目的意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低血糖危害性,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我科糖尿病住院患者中,低血糖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影响患者后续治疗。 经查阅文献发现,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 二、确定改善主题:积极寻找原因,制定对策,降低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 三、成立小组:以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为班底。

[医药]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及低血糖的防治

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及低血糖的防治 随着社会发展,饮食结构改变,营养过剩,加之体力活动减少,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增长,糖尿病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今胰岛素注射已是糖尿病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这就需要充分掌握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而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低血糖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但有时其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应引起重视。 一、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胰岛素的安全保存 1.未使用的胰岛素应冷藏,储存于2~8℃的冰箱内,但是千万要注意胰岛素决不可以冷冻 2.使用中的胰岛素,只要放在室内阴凉处就可以了。开瓶使用中的瓶装胰岛素可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约3个月。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不要和胰岛素笔一起放回冷藏室中,注射后反复从冰箱中放入取出,如果针头未取下,胰岛素药液热胀冷缩就会吸入空气形成气泡,造成注射量不准。所以胰岛素笔每次注射后,只需将针头取下(防止气温的变化导致药液从针头外溢)室温保存即可。 3.如果外出旅行,可以将胰岛素装在专用的盒子里,到达目的地后再放入冷藏箱中,若没有冰箱则应放在阴凉之处。 (二)胰岛素的注射 1.注射部位 绝大多数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会因注射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总的来说,腹部对胰岛素的吸收最快,其次是上臂,然后是大腿和臀部。由于身体不同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不同,当改变注射部位时就有可能引起血糖波动 2.注射部位的轮换 (1)注射部位的左右轮换: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进行,或者一次左边,一次右边,部位对称轮换。 (2)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3.注射方法 (1)注射时胰岛素的温度接近室温,以避免过低的温度造成注射时的不适。(2)用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后,应等到表皮上的酒精完全挥发后再进行注射,否则会引起注射部位的刺痛。 (3)将针头以90°或45°角、捏起皮肤的方式,快速地插入皮下层进行注射。4.胰岛素笔的使用 (1)每次注射前将笔排气并检查笔和针都完好。 (2)让完整剂量的胰岛素流出针头,注射完后等待5秒后再拔针。 (3)防止空气进入笔芯,不要将针套在笔上保存。 (4)正确地保养笔。 5.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处理

2012糖尿病与低血糖症(三)(医学必看 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281.糖尿病与低血糖症(三) 一、A4型题: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下设若干道考题。请根据答案所提供的信息,在每一道考题下面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4题共用题干) 女性,18岁,Ⅰ型糖尿病病史3年,因"肺部感染"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以下哪项临床表现对诊断有特殊意义 A.明显的口渴多饮多尿 B.皮肤干燥 C.低血压 D.昏迷 E.呼气有烂苹果味 2.抢救该患者时,胰岛素最佳使用方法是 A.大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B.大剂量胰岛素静脉推注 C.大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 D.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E.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推注 3.以下那项治疗措施对此患者是错误的 A.积极治疗肺部感染 B.积极补液,纠正脱水 C.积极大量补碱,尽快纠正酸中毒 D.积极使用胰岛素 E.严密观察血钾,防治低血钾 4.若患者在抢救过程中血糖进行性下降,血糖下降至何种水平时加用葡萄糖溶液 A.6.1mmo1/L B.7.1mmol/L C.10.0mmol/L D.11.1mmol/L E.13.9mmol/L 正确答案:1.E;2.D;3.C;4.E (5~7题共用题干) 女性,48岁,身高160cm,体重68kg,近半年口渴多饮,多尿,伴乏力;空腹血糖6.9mmol/L。 5.应做哪项检查以明确诊断 A.OGTT B.重复1次空腹血糖 C.测餐后2小时血糖 D.测24小时尿糖 E.糖化血红蛋白 6.若给该患者进一步检查:空腹血糖7.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8mmol/L。治疗首选 A.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监测血糖 B.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口服消渴丸 C.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口服优降糖 D.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口服降糖灵 E.控制饮食,增加运动,胰岛素治疗 7.若上述措施不能有效控制血糖,该患者应采取下列何种治疗 A.磺脲类药物

低血糖症的防治

低血糖症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3-11-18T14:56:42.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何平阮荣博[导读] 对于无症状地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何平阮荣博(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十堰 442000)【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358-02 一.概述 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4.0mmol/L称为低血糖,但血糖低于更低的水平才会导致一些症状的出现,叫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指,血糖低于一个特定水平,并导致一系列症状出现,诊断标准为:男<50mg/dl(<2.78mmol/L),女<40mg/dl(<2.5mmol/L),婴儿和儿童<40mg/dl(2.22mmol/L)。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 二、病因 (1)胰岛素用量过多或病情好转后未及时减胰岛素。 (2)由于开会、外出参观、收工较晚等原因使进食或加餐较平常时间推迟。 (3)活动量明显增加未相应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用量。 (4)进食量减少,没及时相应减少胰岛素。 (5)注射混合胰岛素的比例不当(PZI比RI多1~2倍)且用量较大,常常白天尿糖多而夜间低血糖。 (6)在胰岛素作用最强时刻之前没有按时进食或加餐。 (7)情绪从一直比较紧张转为轻松愉快时。 (8)出现酮症后,胰岛素量增加,而进食量减少。 (9)加剧低血糖的药物。 三、症状 低血糖典型的临床表现:虚汗;脑晕;心跳加快;眼冒金花;颤抖;饥饿感;无力;手足发麻;说话含糊不清;烦躁;性格改变;定向障碍;癫痫发作;昏迷。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通常急性肾上腺素能症状和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给予口服葡萄糖或含葡萄糖食物时能够缓解。胰岛素或磺脲药治疗病人若突然出现意识混乱,行为异常,建议饮用一杯果汁或加3匙糖的糖水,应告诉病人家属这些处理办法。一杯牛奶亦可奏效。建议胰岛素治疗病人随时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磺脲药治疗病人,尤其是长效药和氯磺丙脲,若饮食不足,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反复低血糖发作。当口服葡萄糖不足以缓解低血糖时,可静脉推注葡萄糖或胰高血糖素。 1、绝对卧床休息,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及时补糖将使症状完全缓解;而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因此,应强调在低血糖发作的当时,立即给予任何含糖较高的物质,如饼干、果汁等。重症者应注意误使食物吸入肺中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 2、能自己进食的低血糖患者,饮食应低糖,高蛋白,高脂肪,少食多餐,必要时午夜加饮糖料一次。 3、有条件的应立即用血糖仪进行测定,血糖小于3.8毫摩尔/升者,应迅速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半杯甜果汁、半杯糖水、1汤匙蜂蜜、3~5块饼干、3~4块方糖、2~3块糖果等。10~15分钟后,若症状还未消失可再吃一次。若症状消除,但离下一餐还有1个多小时,则加食一份主食,如1片面包、一个馒头、3至5块饼干等。如出现神志不清、突发昏迷等,家属应及早将患者送往医院。 (二)、低血糖昏迷的处理:当症状严重或病人不能口服葡萄糖时,应静脉推注50%葡萄糖50~100ml,继而10%葡萄糖持续静滴(可能需要20%或30%葡萄糖)。开始10%葡萄糖静滴几分钟后应用血糖仪监测血糖,以后要反复多次测血糖,调整静滴速率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儿童,开始治疗用10%葡萄糖,以每分钟3~5mg/kg速率静滴,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滴速,保持血糖水平正常。 五、预防措施 1、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2、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患者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食用。 3、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五驾马车之一。运动可使糖尿病病人血糖降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精神面貌等。但是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主张中、轻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4、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地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5、作为每一个糖尿病病人外出时应随身两件宝物:一是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及时纠正低血糖,避免导致严重低血糖;二是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诊断、电话、用药等),它提供了糖尿病急救有关的重要信息,使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诊断和治疗。 6、警惕夜间低血糖,其症状有噩梦、汗湿衣服、晨起头痛、晨起乏力等。夜间发生低血糖往往是非常危险的,有的甚至会因为低血糖而在睡梦中失去生命。怀疑有夜间低血糖存在时,应该在次日午夜2~3点检测血糖。证实低血糖后可做以下处理:睡前少量加餐或调整晚间胰岛素剂量。

低血糖

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低过2.8mmol/l的现象。此现象只能发生在服用某种药丸或注射胰岛素期间。还有一类是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HI),引起这个病的原因是氨基酸代谢的一个关键酶,谷氨酸脱氢酶(GDH)发生了基因突变。 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称为低血糖,但血糖低于更低的水平才会导致一些症状的出现,叫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指,血糖低于一个特定水平,并导致一系列症状出现,诊断标准为:男<50mg/dl(<2.78mmol/L),女<40mg/dl(<2.5mmol/L)(饥饿72小时后正常男性,女性最低值),婴儿和儿童<40mg/dl(2.22mmol/L)。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恶心等);当血糖浓度低于45mg/dl 时,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除早期症状外还出现惊厥及昏迷等)。 病理分析 多数情况下,脑组织依赖血浆葡萄糖作为它的代谢能源。血脑屏障保护脑组织,避免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游离脂肪酸接触,由于酮体转运至脑组织太慢太少,明显不能满足脑的能量需求,除非正常空腹血浆酮体水平明显升高。血糖在正常调节下维持一定水平,保证以足够速率转运至脑组织。

胰岛素不参与调节脑组织对葡萄糖利用。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中枢通过迅速增加肾上腺能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肾上腺素释放来调节血糖水平,并对潜在缺糖作出有效反应。其他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包括促进生长激素和皮质醇分泌,抑制胰岛素分泌。肝糖输出增多,非神经组织对葡萄糖利用减少。低血糖急性反应期,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和胰高血糖素起关键作用,而生长激素和皮质醇分泌反应较迟,作用较小,但这些激素长期缺乏可损害对低血糖的正常反向调节作用。如果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严重血糖缺乏,则高级中枢功能降低,以减少脑组织对能量需求。若意识丧失的低血糖病人未立即治疗,可导致癫痫发作及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低血糖分为药物诱导和非药物诱导 药物诱导低血糖症胰岛素,乙醇,磺脲类药引起的低血糖占住院病人的大多数。酒精性低血糖的特征是意识障碍,木僵,昏迷,发生在血酒精含量明显升高的病人,主要是由于低血糖造成的。肝酒精氧化作用引起胞质中NADH/NAD比值升高,抑制葡萄糖异生过程中血浆底物利用(乳酸,丙氨酸),从而使肝糖输出减少,血糖降低,后者可兴奋血浆FFA(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和血酮水平升高。常伴有血浆乳酸和血酮水平升高及代谢性酸中毒。该综合征发生在长期饥饿后饮酒的病人,使肝糖输出依赖糖异生。酒精性低血糖需立即治疗。快速静脉推注50%葡萄糖50ml,然后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滴

老糖尿病夜间低血糖预防及护理设计方案

郑州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 摘要:观察和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避免不可逆严重后果的发生。护理人员要做好各项护理预防工作,对于可能导致夜低血糖的所有诱因进行全面的了解,收集整理病人的的最新资料,并保持对病人的动态观察,从心里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药物护理等多个层面做好对老年糖尿病人的护理工作,以做到对夜间低血糖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预防护理 目录. 第一章低血糖的概念及症状 1.1概念:。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 2.8mmol/L称为低血糖,但血糖低于更低的水平才会导致一些症状的出现,叫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指,血糖低于一个特定水平,并导致一系列症状出现,诊断标准为:男<50mg/dl<<2.78mmol/L),女<40mg/dl<<2.5mmol/L)<饥饿72小时后正常男性,女性最低值),婴儿和儿童<40mg/dl<2.22mmol/L)。 1.2症状:低血糖分为两种类型:<1)肾上腺素能神经症状包括出汗,神经质,颤抖,无力,眩晕,心悸,饥饿感,归因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可发生于肾上腺切除病人)。<2)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包括意识混乱,行为异常<可误认为酒醉),视力障碍,木僵,昏迷和癫痫。低血糖昏迷常有体温降低。引起交感神经症状的血糖降低速率较引起中枢神经症状的为快,但低血糖程度轻,无论哪一种类型,血糖水平都有明显个体差异。 第一章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原因分析 (1) 1.1胰岛素剂量的调整 (1) 1.2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过量 (1) 1.3各种并发症药物的大量使用 (1) 1.4老年人身体状况差 (2) 1.5情绪的变换 (2) 1.6加剧低血糖的药物 (2) 1.7其他外观原因 (2) 第二章.老年人夜间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的预防 (2)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2.2监测血糖 (3) 2.3加强宣教 (3) 2.4饮食治疗 (4)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预防

低血糖 一、概述:糖尿病低血糖是指糖尿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血糖过低现象。低血糖可导致患者不适,甚至生命危险,尤其是老年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是致命的,也是血糖控制达标的主要障碍,应该引起特别注意和重视。对非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水平小于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严重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以及GLP-1激动剂,其他种类的降糖药物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其他降糖药物和上述药物合用也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二、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 1、交感神经兴奋(如视物模糊、、心慌、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 2、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但是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夜间低血糖常常难以发现和及时处理。有些病人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三、低血糖分类 (一)严重低血糖:常有意识障碍,低血糖纠正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二)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且有低血糖症状; (三)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但无低血糖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没有检测血糖(称可疑症状性低血糖),也应该及时处理。 四、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防治对策 1、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调整剂量。 2、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 3、运动量增加: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

低血糖的反应及处理

低血糖的反应及处理 主讲人:林华英 2012-06-28 一、低血糖的定义: 非糖尿病患者血糖<L,糖尿病患者血糖≤L者为低血糖。 二、低血糖的症状: 1、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 2、可表现为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或神智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等。 3、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 三、低血糖的危害: 1、低血糖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及生命。 2、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损害。可导致痴呆、甚至死亡。 【 3、低血糖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绞痛、心律紊乱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注:一次性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所带来的益处。 四、哪些原因可能引发低血糖(与药物无关): 1、过量运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 2、情绪不稳或骤变 3、过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 4、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和哺乳期 五、哪些原因可能引发低血糖与药物有关: 1、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或过量 2、食物摄入不足,但没有及时减少降糖药量 3、合用与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的药物() # 六、胰岛素与低血糖: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引起低血糖的因素: 1、注意胰岛素的作用高峰和持续时间 2、胰岛素剂量过大 3、进食减少而未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 4、不适当运动导致胰岛素吸收加速,使肌肉组织葡萄糖的消耗增加 5、合用具有降糖作用的药物 七、运动与低血糖: 1、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后进行运动,不要在空腹时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2、可在运动前、或用血糖仪测血糖,以了解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对血糖的影响 3、外出运动时,应随身携带“低血糖急救卡” . 八、低血糖贵在预防: 1、与医生沟通自己的低血糖现象,以便医生谨慎的调整剂量,选择低血糖发生效率较低的药物或胰岛素 2、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 3、注意预防运动和夜间低血糖: 就寝之前,血糖维持在5.5~7.8mm01/L水平,可以预防夜间发生低血糖。 4、限制酒精摄入,杜绝空腹饮酒 九、如何处理低血糖:

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分析及急救护理

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分析及急救护理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低血糖出现昏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出现这种情况 采取的护理手段进行分析。方法:对急救中心出现低血糖昏迷的29例患者的成因、护理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的探讨。结果:低血糖昏迷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因为患 者没有正确的饮食方式、高龄、知识匮乏等因素诱发的症状。这样就要求相关护 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开展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救治,只有这样才能 够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生命。结论:对于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来说,需要在于预防,倘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诊断,并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医院。关键词:低血糖;昏迷;急救;护理 由于低血糖昏迷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低血糖症状,同时也是引起糖尿病急性的一种并发 现象。由于人们的体内主要的能量来自于血糖,尤其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来说,倘若不能存 储糖原,那么短暂的低血糖就有可能会导致脑功能出现紊乱的情况。而血糖谁水平应当控制 在(≥2.8mmol/L)的范围内,要不然就有可能诱发诸多休克的情况,患者就会发生意识紊乱、大汗淋漓等情况,倘若没有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治疗,那么会导致病情加重,严重的可能会 危及到生命,是否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诊治,会对患者的预后带来直接的影响。所以,相关 人员对患有低血糖昏迷的患者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急救及其护理是必要的。某医院收集了2014年5月到2015年7月接收治疗患有低血糖昏迷的29例患者,其产生的原因及其急救措 施现在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9例低血糖昏迷患者中,男21例,女8例。年龄43~72岁。其中因用药过量发病者9例,延迟进餐者13例,食量不足者5例,过度劳累者1例,酗酒者1例。 2、低血糖昏迷原因分析 2.1饮食不当 患者对饮食认识不足,在使用降糖药(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后不进食或进食过少,或 者是进食不规律,不按时进餐,如忘记或推迟进餐等。饮食量与用药量不能保持平衡,以致 糖摄入和吸收严重不足。 2.2高龄 29例低血糖昏迷患者中,年龄大于60岁17例,提示年龄是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降之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等合并症导致肾上腺反应缺陷,使 胰岛素储备过量,肝糖原储备不足,使老年糖尿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2.3对早期症状重视不足 老年人低血糖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症状隐匿不典型,部分患者早期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仅表现为乏力、头昏或困倦、出汗、嗜睡等,甚至有患者血糖值极低而无症状,即所谓“不自觉低血糖”,此时若警惕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患者多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2.4降糖药物的误服 老年人由于其生理特点常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而糖尿病本身又常常有多种并发症。 因此,这类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时需要几种药一起服用,而出现降糖药物的误服情况。 3、急救护理 3.1急性发作期 诊断和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一旦发现患者昏迷、皮肤湿冷、大汗淋漓症状及瞳孔的 变化,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迅速作出诊断,及时抢救,以下几点对迅速明确诊断非常重要: (1)发病迅速,1~2h前无明显精神、神经症状。(2)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者。(3)平时血糖水平不高或血糖波动幅度大者。(4)注射胰岛素后和或口服降糖药物未及时进食者。 3.1.1急查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高或低均可发生昏迷,鉴别这两种昏迷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急查血糖,

低血糖症题库5-0-8

低血糖症题库5-0-8

问题: [多选]关于胰升糖素试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试验可全部呈现阳性 B.血浆胰岛素水平700ρmol/L提示胰岛素瘤 C.共进行6次 D.静脉推注1mg胰升糖素 E.每5分钟测血浆胰岛素水平

问题: [多选]下列关于低血糖症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表现为脑功能障碍为主的,易误诊 B.低血糖的症状常为非特异性表现 C.低血糖症常由药物引起 D.对于低血糖的患者应详细问病史、全面体检等 E.通常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

问题: [多选]低血糖症的典型表现为Wipple三联征是() A.有低血糖的症状和体征 B.血糖小于2.5mmol/L(45mg/dl) C.服糖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 D.血糖小于3.3mmol/L(60mg/dl) E.血糖小于1.1mmol/L(20mg/dl) (辽宁11选5 https://www.docsj.com/doc/231143963.html,)

问题: [单选,案例分析题]男性,40岁。近半年来经常出现阵发性心慌伴明显饥饿感,发作严重时出冷汗,多在餐前及凌晨发生,进餐后好转。平时多睡,体重增加。下列哪项检查对诊断最有帮助() A.A.心电图 B.电解质 C.发作时血糖 D.脑CT E.发作时尿糖

问题: [单选,案例分析题]男性,40岁。近半年来经常出现阵发性心慌伴明显饥饿感,发作严重时出冷汗,多在餐前及凌晨发生,进餐后好转。平时多睡,体重增加。在鉴别诊断中,可以完全排除下列哪一种疾病() A.A.肝病所致的低血糖 B.胰腺外恶性肿瘤 C.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D.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E.库欣综合征

低血糖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低血糖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低血糖对人体的主要危害(1)如果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2)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危险性。 (3)低血糖反应如果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造成脑功能障碍。 (4)反复发生低血糖会使病情变得难以控制。因为低血糖时,体内的升糖激素会增加,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苏木杰反应),造成血糖波动。 低血糖对人体是有害的,尤其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危害有时更甚于高血糖。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往往不敏感,发生低血糖时常常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且老年人多有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低血糖而又没及时发现,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低血糖的危害虽然较大,但它是可以控制的。加强日常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日常饮食、运动等,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外出时做好防范措施,如随身携带病情卡及糖果、点心等,以备应急之需。 低血糖的症状低血糖的症状:容易饥饿感 早期低血糖症状表现有出汗、心慌、乏力、饥饿等症状,神志清醒时,可给患者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

人体内部血糖过低,容易导致个人会强烈感受到饥饿感。体内含有过量胰岛素,会导致血糖过低,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葡萄糖,大脑就会对此作出饥饿感的讯号。并且还会出现一系列的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低血糖的症状:脸色苍白 人体的血糖值低于2.8mmol/l时候,人就会出现低血糖反应,像:饥饿心慌、大汗淋漓、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长期的人体低血糖,患者就会出现精神和意识的障碍,会找不到地方,记忆力差,甚至胡言乱语,看起来人跟发神经病一般。如果血糖更低或持续低血糖的时间更长,就会出现精神和意识障碍,在神经中枢功能明显异常。出现头痛头晕、不安躁动、语言障碍、定向力和识别力突然丧失或精神失常,会进一步的出现抽搐、偏瘫、昏睡、呼吸、血压被抑制,甚至死亡。 低血糖的症状:大脑受损 血糖过低主要的症状为脑部功能受损(神经性低血糖症)。血糖过低时,大脑无法获得足够的葡萄糖,因此无法发挥某些正常功能,可能导致晕眩、困倦、慌乱、言语不清,以及其他症状。病情如果是加重,患者会出现一组损害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的症状,表现为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神经失常、视力模糊、手足抽搐、嗜睡及昏迷等严重后果。神经性低血糖常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发生。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一、糖尿病预防的社会意义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约有 1亿 2千万糖尿病患者,其中我国约占 1/5。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年龄构成的日益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据1994年 19省、市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患病率达 2%以上,是 10年前的 25倍,估计到 2000年,我国将有 3 000 万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可引起许多急、慢性并发症,造成人们生活质量下降,劳动力丧失,寿命缩短;糖尿病又是一终生性疾病,一旦患病,难以治愈,常需终身治疗,因此给国家和个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美国每年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医疗费用高达 900亿美元,估计我国有关糖尿病的医疗费也是十分巨大的。 1 有利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都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积极开展糖尿病预防,让全民了解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提高群众的自觉防治意识,及时控制发病因素,可大大降低糖尿病特别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 2 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致残、致死率:积极有效地开展糖尿病预防,可早期发现糖尿病病人, 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治疗, 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延长寿命。 3 有利于减轻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加强糖尿病预防,进行糖尿病早期防治, 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益于国家,也有益于人民。糖尿病预防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二、糖尿病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也称初级预防, 是对糖尿病易感人群和已有糖尿病潜在表现的人群, 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变和减少不利的环境和行为因素,采用非药物或药物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低血糖症的预防及护理

低血糖症的预防及护理 一、定义区分 1、低血糖指血浆葡萄糖浓度小于3.7mmol/L。 2、低血糖症指血浆葡萄糖浓度小于2.8mmol/L。 3、低血糖(Whipple)三联征: a、低血糖症状和体征; b、血糖浓度降低; c、血糖升高至正常时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 二、发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1、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或过量; 2、食物摄入不足; 3、过量运动(时间、强度或突然运动); 4、空腹饮酒(a饮酒提供额外热量而无食物营养素b影响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的作用,使血糖控制不稳定c肝糖原消耗过多); 5、疾病影响:肾功能减退(药物清除率降低)、肾上腺、甲状腺或垂体功能衰竭(升糖激素分泌减少); 6、地震伤员:长时间处于饥饿,糖消耗过多或本身有代谢紊乱的疾病。 三、急性低血糖的生理反应

1、增加拮抗激素的分泌,以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升高血糖; 2、使心血管发生相应变化,增加葡萄糖在体内的运转; 3、应激反应,身体产生一系列预警症状,以迅速纠正低血糖。 四、低血糖症临床表现 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严重低血糖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意识模糊、精神失常、定向力差、昏睡、昏迷等严重后果,后者可导致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病人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降低病员的生活质量;而且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卒中、心脏骤停等,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还可造成死亡。特别是老年病人,更要加强巡视,尽量减少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五、低血糖症的治疗(清醒/意识障碍两种不同情况) 神志清醒病人治疗: 1、立即进食含糖食物或饮料,升高血糖但避免高血糖。如:5-6块硬糖,2汤勺蜜糖,半杯果汁,1杯脱脂奶、2片面包等; 2、15-20分钟检测血糖,观察病人低血糖恢复情况; 3、低血糖没有恢复可静脉滴注5%或10%GS; 4、血糖恢复后与病人共同分析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并进行

心脑血管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原因分析

心脑血管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原因分析 山东省安丘市市立医院 262100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两者常合并存在,互为因果 而使临床治疗的难度加大,导致患者预后恶化。因此,在临床中对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糖 尿病患者,要求强化血糖治疗,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本 身的因素以及治疗药物与降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在降糖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现对我院心内科住院期间出现低血糖症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以探讨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和 特点,为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9年1月~2015年12月因心血管疾病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共179例,在住院期间有42例出现了低血糖症,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61±11.7)岁。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 23例,高血压病7例,心肌病5例,心律失常4例,退行性心瓣膜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其中11例有慢性心功能不全。 1.2? 治疗情况? 患者入院后按所患心血管疾病给予相应的治疗,主要有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β-B)、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硝酸酯类药物、胺碘酮等,心衰患者给予洋地黄、利尿剂,介入治疗2例, 其中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例、射频消融术1例。所有患者均严格糖尿病饮食、提倡个体 化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方面根据病情用胰岛素注射治疗,口服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瑞格奈类,其他尚有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入院第2天对所有患者进行6次 血糖监测(用罗氏快速血糖仪监测末梢血糖),分别为空腹血糖,早、中、晚餐后2h血糖 以及睡前、3am血糖,以后根据情况每3~5天复查1次。治疗目标为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血糖<8.0mmol/L,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逐步调整药物的剂量。 1.3? 诊断方法?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出汗、头晕、胸闷、饥饿感或精神异常、抽搐、昏迷等低血糖的 症状;补充糖分后低血糖症状即缓解;用快速血糖监测仪检测血糖≤2.8mmol/L。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s表示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2.1? 发生时间? 低血糖症均发生在入院后3~11天内,发生于白天(6am~6pm)29例(69.05%),晚上 (6pm~6am)13例(30.95%),从6am至次日6am按每4h一个时间段划分。 2.2? 治疗转归? 所有病例一经确诊,轻症者予口服糖果、糖水等食物即可缓解,重症者立即静脉注射50%葡 萄糖50ml,如仍不能缓解者继以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1例病情较重者给予氢化可的 松静脉点滴,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需要及时监测血糖情况随时调整葡萄糖的用量,直到病情 稳定。本组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好转,血糖控制平稳。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论文

护理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第一章.引发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原因 (1) 1.1因调整胰岛素剂量 (1) 1.2因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过量 (1) 1.3各种并发症药物的大量使用 (1) 1.4老年人自身各脏器的严重损害 (2) 1.5情绪从一直紧张转为轻松愉快时 (2) 1.6加剧低血糖的药物 (2) 1.7其他外观原因 (2) 第二章.老年人夜间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的预防 (2) 2.1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2.2监测血糖 (3) 2.3加强宣教 (3) 2.4饮食治疗 (4) 2.5运动疗法 (4) 2.6健康教育 (5) 2.7注重心理护理 (5) 2.8药物治疗的护狸 (5) 2.9重点交接 (5) 2.10加强宣教 (5) 2.11指导合理饮食建议 (6) 第三章. 老年人夜间糖尿病低血糖的治疗 (6) 3.1一般治疗 (6) 3.2静脉推注 (6) 3.3手术治疗 (7) 3.4物理治疗 (7) 第四章.小结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前言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及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严重威胁人类生病健康的疾病。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一切治疗方法都是对症治疗。因此一旦患病,往往伴随终身。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的各种并发症是影响糖尿病病人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问题。在各种疾病当中,糖尿病是最需要患者有耐心和毅力的一种疾病。它需要长期不懈地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自我调理饮食的生活起居,才能达到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的疾病,因胰岛素相对或者是绝对不足或者是靶细胞素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引起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及电解质紊乱.以血糖增高尿糖阳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疾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严重者会造成尿毒症,糖尿病人应注意护理及预防,来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低血糖的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

低血糖的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李福连 心慌、手抖、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冰冷、麻木和无力,同时有头晕、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错乱等神经症状。继续发展,则出现剧烈头痛、言语模糊不清、答非所问、反应迟钝、眼前发黑、视物不清、心里明白嘴里说不出话来,有时全身肌肉抽动、甚至抽风,最后完全失去知觉发生昏迷和各种反射消失。如仍得不到及时抢救,最终将导致死亡。 低血糖的预防和急救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一定水平而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严重者可昏迷。早期及时补充葡萄糖可使之声速缓解。时期将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 患者先有饥饿感,乏力、四肢麻木,情绪不安,面色苍白,头晕,呕吐,心慌,胸闷等。严重时,大淋漓,皮肤湿冷,吐之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出抽搐,惊厥,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昏迷等。 急救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声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及时补糖将使症状完全缓解;而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因此,应强调在低血糖发作的当时,立即给予任何含糖较高的物质,如饼干、果汁等。重症者应注意误使食物吸入肺中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 2、能自己进食的低血糖患者,饮食应低糖,高蛋白,高脂肪,少食多餐,必要时午夜加饮糖料一次。 3、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是低血糖抢救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若病情不严重,尚水造成严重脑功能损害,则症状可迅速缓解,神志可立即清醒。 预防措施: 对于低血糖症必须做到“防重于治”,并且预防低血糖发作是治疗糖尿病低血糖最佳治疗措施。在低血糖预防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分析及急救方法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分析及急救方法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及急救方法。方法在医院2015 年12月—2017年8月期间诊治的糖尿病患者中抽取74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其是否存在低血糖昏迷现象进行分组:低血糖昏迷组(n=37)患者并发低血糖反应,并出现昏迷症状,对照组(n=37)无低血糖反应,对2组患者进行进行问卷调查,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原因,并提出针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急救方法。结果低血糖昏迷组患者如下情况:①进食少,但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未减少剂量;②应用胰岛素或降血糖药物、未定时进食;③应用降血糖药物但未定时监测血糖;④不遵医嘱随意增大降血糖药物剂量;⑤不遵医嘱随意加服其他药物;⑥处于肝硬失代偿期;⑦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所占比率均高于对照组,且上述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原因较多,与进食量减少、更换药物、不重视糖尿病、医源性因素等有关,予以急救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积极控制病情。 标签: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原因;急救方法 糖尿病作为一种现代人多发性、内分泌疾病,以血糖异常升高为主要病理特征,糖尿病自身及其并发症可对患者健康构成重大威胁。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数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反应时,会进入昏迷状态,而此时若为及时纠正,可导致加重患者病情,且患者可能出现不可逆性脑细胞损伤,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该研究为明确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急救方法改善患者预后,按照有无低血糖昏迷现象将该院于2015年12月—2017年8月收治的74例糖尿病患者分成低血糖昏迷组和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急救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37例,出现低血糖昏迷患者设为低血糖昏迷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为28~87岁,平均年龄为(62.37±3.26)岁;糖尿病病程是4个月~26年,平均糖尿病病程是(12.15±2.37)年;餐后 2 h血糖是(2.15±0.26)mmol/L;无低血糖昏迷患者设为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为28~84岁,平均年龄为(62.98±3.12)岁;糖尿病病程是6个月~26年,平均糖尿病病程是(12.45±2.11)年;餐后2 h血糖是(8.38±1.32)mmol/L;2组患者除餐后2 h血糖外,糖尿病病程、年龄和性别分布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2组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的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2];②低血糖昏迷组患者均经血糖检查等确诊为低血糖反应,且处

低血糖的危害

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 1、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导致反应性交血糖(苏木杰效应),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 2、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病人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 3、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卒中等。 4、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死亡。 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的损害,由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全部依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能,脑组织储存的葡萄糖非常有限,仅够维持5-10分钟脑细胞功能,因此,当发生低血糖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当然进入脑组织的葡萄糖也就减少了,这种情况下脑组织非常容易受伤害,而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的话,脑细胞将受到严重的伤害,可导致痴呆,甚至死亡,即使在治疗后脑组织也不能恢复到正常了。 低血糖通过何种机制导致猝死是一个关键问题。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如年龄、性别、交感神经激活和血钾浓度)相互作用可能决定心律失常发作,致死性心律失常可能因夜间发生严重低血糖和心脏传导系统亚临床病变共同导致。或者,低血糖期间心律失常可能由睡眠期间自主神经功能性失衡引起。 大量临床和实验证据显示,低血糖可引起心脏电活动异常,并进一步验证低血糖可导致猝死。通过精确测量心电图QT间期,以及采用低血糖钳夹控制低血糖程度证明低血糖会导致心肌复极延迟、心电图ST 段改变与QT 间期延长,多表现为T 波改变(图1),进而可能会增加室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心律失常风险。交感- 肾上腺系统激活很可能是诱发上述变化的原因。输注肾上腺素会延长QT 间期,β受体阻滞剂会减缓QT 间期延长。但是,低血糖通过交感- 肾上腺系统激活和胰岛素直接作用引起血清钾水平降低,而低血糖本身也可直接抑制心脏复极期间钾离子外流。 QT 间期延长是猝死的主要预测因子,某些治疗药物包括抗组胺剂或抗生素易导致易感人群发生QT 间期延长,从而引起心源性猝死。低血糖所导致猝死并不能单纯由心肌复极异常解释,还涉及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以及其他可能相关的病理机制(如自主神经病变异常)可能参与其中。 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接受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存在合并症(如肾脏病)等。虽然改善血糖控制能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风险,而且最近的几项临床试验均未能证明强化降糖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甚至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应遵循个性化原则,以达到有效的血糖控制目标并预防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同时也避免低血糖及相关并发症。对于无心血管病的年轻患者,可以积极控制血糖以免发生微血管并发症,但是对于那些老年患者以及存在合并症(如冠状动脉病、老年痴呆症、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应尽可能保持最佳的血糖水平,同时防止低血糖发生。(Diabetes technology &Therapeutic.2012.14, Supp1:51) 专家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